古代有所谓的为官之道,似乎并没有明确说出来。倘若细究一下,就会发现为官之道都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说的东西。
![]()
为官之道说明了做官之人应该遵循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既有显规则又有潜规则,并不能一股脑地说出来。古人做官不容易,一旦做官,就要学习为官之道,而不能偏离,更不能拿官职开玩笑。隋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士族门阀把握了官职,要实现权力和财富的世袭。民间读书人要想跻身官场,就要到权贵家里做门客,为权贵出谋划策,立功之后才可以接受封赏。隋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制度,民间的书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但他们并不容易,因为农民要花费三代以上人的努力,才可以培养一个书生,而科举考试的淘汰率很高,弄得很多书生都考不上,有的书生甚至要考一辈子,因为考不中而无颜面见家族的人,在外漂泊,还有的竟然寻了短见。一旦有书生考中,就要遵循为官之道,甚至要从头学来,和读的圣贤书完全不一样,或者说和书中所说的为官之道完全不一样。他们要拜主考官为师,或者拜其他的官员为师,希望老师提携。宋代的皇帝指定主考官,每隔两三年就要换一个人,以免主考官收的徒弟太多,形成门派。苏轼考中之后,拜主考官欧阳修为师,受到欧阳修的提携。俗话说:“囊中羞涩莫进城,朝中无人莫做官。”考中的书生要找官员拜师,好确立官场的根基,当然也要受到老师的提携,知道官场的规则是什么。他们要从头学起,要学为官之道,而不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做指导,更不能我行我素。
倘若有书生想要修齐治平,想要实现济世的理想,那么他很快就会得罪人,很快就会被排挤出官场,寒窗苦读的辛苦就白费了。他们要善于给老师送礼,给上级送礼,尤其要在“三节两寿”的时候送礼。这些礼品有一定之规,也就是说成了潜规则,早已经明码标价,只不过官场以外的人不知道而已。倘若这样的礼节被官员漠视,那么他很快就会遭受上级的打压。倘若某个官员故意提升了礼物的等级,那么他就会被其他的官员弹劾,会吃不了兜着走。上级官员到下级视察,下级官员要按照朝廷的规定接待,准备的东西比较朴素。不管是三菜一汤还是四菜一汤,不管是走过场式的检查还是认真检查,最终到晚上的时候,他们都换上便装,到当地最有名的酒楼去吃饭,还邀请最有名的歌姬、舞姬陪酒。喝酒的过程中,下级要主动喝,主动敬酒,而且要把自己喝醉,显示诚意,同时要在桌子底下递过银票若干。上级官员走的时候,下级官员要去送,还要让上级官员带上土特产,装满了汽车的后备箱,许诺过年的时候再去府上走一遭,或者上级官员或夫人以及父母亲生日的时候,下级官员要到府上走一遭。
![]()
除此之外,下级官员要善于搜刮民脂民膏,善于巧立名目来征税。各级官员总是常常加税,而到了县衙,真正征税的官员是地痞流氓,也就是县衙已经把征税官的职务出卖了,等于卖官鬻爵。县太爷不去直接征税,不和老百姓直接对话,而是让一些人购买征税官的职务,让他们去征税,还不给他们开工资。一些地方的地痞流氓平时攒一点钱,等到征税的日期近了,他们就会出钱购买征税官的职务,带领一帮人到农村横吃横喝,还要私自加税。他们没有工资,但他们能天天喝酒吃肉,能赚得盆满钵满,就是因为他们背后官府,拥有合法伤害权,哪怕逼良为娼,哪怕逼得农民家破人亡,也仍然要征税。他们做事没有底线,完全可以完成官员交给的征税任务。倘若让一个好人来干这样的事,就基本上干不成。就像现在的城管,只能由大家族的有些匪气的人来干,让一团和气的好人来干,基本上干不成。清代一个县级官员每年的俸禄是两万多两银子,而他每年搜刮的民脂民膏将近二十多万辆,是自己俸禄的十几倍。他要拿出十几万的银子,用于官场运作,叫做利益均沾,实际就是实现内在的利益联网,在官场形成巩固的利益联盟,哪怕被皇帝怪罪,也有更大的官员接着,说几句好话,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倘若没有上级官员罩着,没有保护伞,只是自己肆意妄为,那么这样的官员很快就会被弹劾,被排挤出官场。
古代进入官场的人首先学会搜刮银子,学会送礼,其次再学会推诿塞责,学会拖延懒散,学会吃了原告吃被告,学会卖官鬻爵,学会行贿受贿。只是行贿却不受贿,就不能形成银子的流通。需要一边行贿一边受贿,还要想各种办法搜刮民脂民膏,但表面上要说为老百姓服务,要做老百姓的父母官,要两袖清风,一腔正气。几乎每一个掌握实权的官员都要这样做,不然就难以实现官场内部的利益交换,难以形成巩固的利益联盟,很容易被其他官员排挤,一旦被弹劾,就很容易被查办。倘若他们平时靠银子往来,结成了巩固的利益联盟,就能够抱团取暖,甚至做大做强,不但自己做官,而且自己的儿子也有可能做官。两相比对。到底是为老百姓做事还是为官场做事,到底是为老百姓谋福利还是为自己谋福利,明眼人一看就懂,没必要让谁来教一下。为官之道似乎就是这样,要善于媚上欺下,善于巴结逢迎,善于溜须拍马,善于说大、话空话和套话,其内在起作用的就是银子。官员要善于搜刮民间财富,善于行贿受贿,善于卖官鬻爵。善于搞各种权力寻租,而表面要美化自己,力求步步高升,做更大的官,获得更多的银子,在更大的利益场中运作,当然也就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水浒传》中大名府的梁中书给他的岳父太师蔡京送生辰贺礼,每年要送十万贯生辰纲,都是搜刮民脂民膏所得,属于不义之财。阳谷县的知县让武松押着金银财宝到京城打点,其实就是送给京城的官员,也是阳谷知县的保护伞。清面兽杨志挑着金银担到京城打点,要平息自己押运花石纲沉船的罪过。《西游记》中阿傩和迦叶要传真经给唐僧,还向他们索要“人事”,其实就是索要财物,像极了古代的官员。
![]()
所谓的古代官员为官之道就是这样,只能自己琢磨,跟着老师学,跟着同僚学,按照显规则和潜规则来做,切不可随意改动,也不要认为自己能力很大,可以平天下,可以改变整个官僚体制,不然就很可能折戟沉沙,被人弹劾,怎么被清除出官场的都不知道。古代官场文化就是酱缸文化,任凭多么清白的书生进去,都被洗成黑酱一样的颜色。古代官员就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人,也是运作钱财和其他优质资源的人,却最终剥夺了老百姓的话语权,维护了整个官僚体制的利益,肥了自己,害了百姓,以至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除非官员有所节制,民间风调雨顺,还可以维系所谓的太平盛世。不然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就有可能出现率兽食人的景象,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出现农民起义。但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从来不怕百姓谋反,无非要动用朝廷的兵力镇压,而在调兵遣将的过程中,会大吃回扣。即便地方出现了灾害,朝廷拨了赈济钱粮,官员也仍然会大吃回扣。倘若有钦差大臣督办,那么地方官员就会和钦差大臣串通一气,共同吃回扣,饿死多少老百姓是不必在意的。即便改朝换代以后,仍然会有大量的官员存在,他们仍然会遵守为官之道,而不会有什么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