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作家喜欢炒作老故事,要对老故事进行一番改变,变成自己的故事,放到市场上圈钱。
古代就有作家炒作老故事的现象。不用说李白和杜甫化用鲍照的诗句算是一种抄袭,就是王实甫改编元稹的《莺莺传》,弄成《西厢记》,就是一种炒作,也是一种再创造。很多类型化的小说往往互相抄袭,弄成了规矩套子,不能有什么创新。倘若市面上官场黑幕小说比较出名,那么很多作家都会写官场黑幕小说,而且互相借鉴,而所谓的借鉴就是抄袭,最终弄得同质化现象严重,却没有什么新意。倘若市面上鸳鸯蝴蝶派小说大兴,很多读者都喜欢看,那么写作这样小说的作家就会纷纷抄袭,借鉴火爆的小说,最终成了互相抄来抄去的东西,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新意了。文学评论者喜欢给小说分类,就是要从内容和题材方面分出来,以便于读者辨认,也便于文学评论。倘若一塌糊涂地来看,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容易辨析错误,或者说被作家迷糊了双眼,而不会看到内在的实质。有了类别之后,小说就变得比较清晰了,尤其是一些借鉴了别的作品的小说,很容易出现炒作的老故事。作家称这种创作为新瓶装旧酒,其实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老故事叙述了一遍,只不过时间、地点变了,人物变了,环境变了,而故事的逻辑还是那样的逻辑。倘若把《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放到当代,把人物换一下,人物性格都不变,环境变了,用白话来写,那么整个故事似乎就充满了新意。其实还是那个故事,但很多人认为就是发生在当代,完全可以理解,其实已经被作家欺骗了。
读者就是这么浅薄,一旦发现自认为新颖的故事,就认为是好故事,其实只是读者阅读能力有限,读的书本并不多,看到被改编的故事,看到炒作的老故事,就觉得非常新颖,非常美妙,要广而告之,让别人也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其实别人可能读过这个故事,也就是读过这个炒作的老故事原本,知道这个老故事的内核是什么,当然就觉得无所谓了,没什么新意,读起来等于浪费时间。但以为这个故事具有新意的读者总是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而且认为写这个故事的作家一定是个伟大的作家,其实只是被自己的认知限度限制了,并不能看到太多的作品,也不能看到作家创作的真实状况。在资本的作用下,文学市场形成了,很多人都要写网络小说,力求写成一部关于自己的小说,打动读者,赚很多钱,进而搞资本运作。可是小说要求创新,不但要有故事创新,而且要有结构和语言方面的创新,不是那么容易脱颖而出的。但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经历比较奇特,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小说。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他们的经历很多人都经历过,他们认为可以构成小说的素材,别人都不愿看了。也就是说,自己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自己认为可以写成小说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并不算什么,只是稀松平常的东西。倘若随意虚构一部小说,自己写得很痛快,也有绞尽脑汁的感觉,但别人读起来并不一定觉得真实,不一定认为有什么独创性。
很多人写作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所谓的大家作品,模仿到一定的程度就要自己独创,但仍然不能脱离模仿的方法,总是时不时地借鉴一下,而这种借鉴就是抄袭。一些写小说的总是要炒作老故事,模仿以前名家的作品,只要变换了时代背景,变换了人物名称,变换了地点,就可以变成自己的故事,没必要和谁商量,也不怕侵权。有外国后现代派作家写了一个关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不仅要把白雪公主说成是一个荡妇,是七个小矮人的妻子,而且写得非常世俗化,算是对白雪公主童话的解构。这种炒作老故事的方法总是被后现代派的作家使用,有改编小红帽故事的,有改编青蛙王子故事的,总之是一种玩闹,一种炒作老故事的方法,借助老故事来汇聚流量,其实已经偷梁换柱,做了一些适合人们下流想法的改编,却不是真正的创作。有人要写一部女娲造人的剧本,写来写去也就那个样子,不过是根据神话来延展,也是炒作老故事,写了很多所谓当时的诗歌,自己认为不错,发表出来就贻笑大方了,还不如读《山海经》中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有意思。女娲补天的神话只有二百多个字,而这个剧本却用了十几万字,怎么说都是一种作家创造力的衰退。
并不是完全不能改编老故事,而是要对老故事进行鉴别,力求创造出新的故事。郭沫若曾经写过剧本《屈原》,有一定的创造力,但只是他自己的创造,故事仍然是那个老故事,而不会改变多少。倘若这样的故事放到后现代派作家手里,那肯定改得一塌糊涂,而故事底本似乎读者都知道,只是看着玩而已。文学发展了数千年,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没有重复的,甚至重复的作品很多,只不过读者不喜欢读太多的作品,或者没有时间读太多的作品,就变得阅读面狭窄了,很容易把炒作老故事的作品当成是好作品。与其如此,还不如放弃阅读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直接阅读古代作家的作品,读老故事的原本,就可以看到作家的构思状况。也可以看到老故事生成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改编老故事只能说明作家创造力衰退了,没有认真观察生活,也没有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作家总是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即便构思了一个所谓的好故事,也不一定真的好,不一定被读者接受。当代作家需要学习现代作家那种精神,就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生活,体验之后再来写,而不是参考很多老故事,综合以后再写。有的作家用人工智能搞创作,先告诉人工智能一个故事模板,然后让人工智能写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加工创造,就算是自己的作品了,其实仍然没有多少创造力,而所谓的故事模板仍然是老故事模板。
作家炒作老故事的风气比较浓重,尤其是很多年轻作家,说是借鉴老作家的文笔,其实连故事套子一起借鉴了。倘若他们借鉴古代作家的故事套子,就更不用害怕什么版权之争了。倘若把潘金莲的故事放到当代,让潘金莲和武松约会,两个人成了一对偷情的狗男女,那么这样的改编肯定能吸引很多人,只是太过于庸俗,乃至恶俗,没有太多高雅的成分,也没有语言和故事结构的创新,当然就只是炒作老故事了。而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主要还是在资本的运作下产生了新瓶装旧酒的手法,以至于很多作家按捺不住,直接奔着钱就去了,却缺乏对于创作艺术的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