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的时候,周围许多朋友,喜欢说自己是十四航校的学生,会在自己的课本和书里写自己是十四航校。
这在当时的我们看来,确实是个很酷的名字,军队、航校——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自带一种凛冽而光荣的底色。
它不像“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那么正式和冗长,它短促、响亮,带着历史的硝烟和人们推着小车建跑道的粗粝感,仿佛一出口,就与那段筚路蓝缕、鹰击长空的根脉相连。
我们刻意地用着这个称谓,把它写在飞行原理的课本扉页、英语词汇书的边角……
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像是一种隐秘的接头暗号,一种身份的确证。
少年的热血,那年花火,我们想告诉自己我们踏入的,并非仅仅是一所大学,我们继承的,是某一个辉煌的序列。
![]()
张毅老校长在基层与干部职工座谈
那种“酷”,源于对一段我们并未亲身经历,却无比神往的岁月的想象。
想象着前辈们穿着旧军装,在简陋的跑道上,驾驶着同样充满机械感的教练机,飞越山峦与江河。
那时的天空更安静,也更危险;那时的信念很单纯,也很滚烫。
“十四航校”四个字,浓缩了所有这些想象,它让我们平凡的学习生活,凭空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和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
1956年,在学校筹建过程中,曾因校名等问题,出现了一些议论,人员思想情绪也有所波动。
为消除顾虑,使筹建工作顺利进行,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空军就学校名称及正式番号上报总参。
9月11日,空军司令部向空直各机关发出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已经成立,正式番号已报总参尚待批复”,为加强对该校的领导,空军各直属部门“应将该校作为空军的一个航校对待。”从而稳定了思想,保证了筹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1956年9月22日,国防部批复空军司令部,同意称在成都地区组建的民航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学校建制,人员定额和经费开支均属民航局。
这样学校在空军和民航局的共同领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前进历程。这也是为什么中飞院要把9月22日定为校庆日的原因。
1963年,开始合并整编,二团由广汉搬迁到遂宁,三团由遂宁搬迁到广汉,这就是为什么广汉和遂宁都有老二团精神的宣传。
民航四航校空勤部分由柳州转场广汉。
天津民航高级航校空勤部分也转至广汉。
1963年10月30日,军委办公会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番号自即日起撤销。
1964年2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新印章自即日起启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名称停止使用。
7月17日,国务院任命慕宗惠为学校校长,张毅校长交班。
1964年4月8日,民航总局遵照空军党委“关于调到民航的现役军人均退出现役的决定”,对退出现役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学校当时有现役军人1091人,占全校总人数的54%,有军官、军士、带军籍的飞行学员。
这个过程中没有中断训练、没有引起大的思想波动的情况下,全校现役军人退出了现役,转入预备役。
直到现在,民航飞行员和学员,依然是空军的预备役,虽然现在祖国强大,上战场必然用不到我们,但是抢险救灾、撤侨,还是能看出民航飞行员的担当。
说个题外话,航大和飞院曾经都认十四航校作为起点。
但后面为了更早的校史,为了拿回“新中国民航从天津启航”的话语权,航大把起点从原来认的十四航校(1956年,也是中飞院的起点)追溯到更早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学校(1951年),为学院到大学的改名做好铺垫(2006年,教育部通知民航总局:同意民航学院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