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凌晨2点19分,秋分节气要悄悄来了。
老辈人翻着黄历念叨:“晚上秋分,单衣过冬。
”今年中秋在秋分后,庄稼人松了半口气——“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老话,今年用不上。田埂上的稻穗泛着金,风里的凉丝丝的,像老棉袄晒过太阳的味道。前村王大爷蹲在垄边数日子:“秋分昼夜平分,往后夜比昼长,得给秋菜盖膜了。
”可地里的辣椒还红着,屋檐下的玉米串没干透,老辈人又犯嘀咕:“秋老虎会不会回头?”去年这时候,邻县下了场冷雨,200亩晚稻灌浆慢,减产三成多。
农谚说“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可今年地温高,张婶家的葱还绿得冒尖。
岭南的秋菜正嫩,客家人的汤圆煮上了,北方娃举着纸鸢跑,线轴转得呼呼响。“秋分竖蛋”的瓷盘搁在灶台上,孙女儿踮脚试了八回,蛋愣是立不住。老支书翻出旧笔记本:“1998年秋分在白天,冬天雪大,牛棚压塌了两间。
”今年秋分在晚上,气象站说冬季偏暖概率六成,可早晚温差能达15℃。李婶把厚棉裤收进柜底,又翻出来拍了拍灰:“农谚是个谱,保险起见,备着总没错。
”田头的广播响了:“未来三天晴好,抓紧抢收晚稻,墒情刚好能种冬麦。”晒谷场上,老周把稻谷摊成圆,边翻边哼:“秋分麦粒圆溜溜,来年馒头白生生。”有件事没人明说——这两年气候怪,去年暖冬冻死了部分害虫,今年虫灾少了,可谁知道?
灶膛里的火噼啪响,锅边蒸着新米,香得人直咽口水。“节气是老辈人的天气预报,日子是咱老百姓的暖炉。
”村头老槐树下,赵奶奶眯眼笑。您家秋分有啥老讲究?晒秋菜、竖鸡蛋,还是围炉吃新米?
评论区聊聊。
注:农谚为经验总结,具体天气以官方预报为准,种收还得看实际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