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采第十一批迎来了二次规则修订。全文详见:
第二稿变化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主要针对前期的几个关键争议问题进行了细化。
但整体趋势却越发明显:国采规则越来越偏向大企业,第十一批尤其如此。大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当明显,而光脚企业想要上岸很难。
具体来看,此次修订影响最大的几条:
本次二稿对很多模糊的规则进行了细化,包括此前争议较大的两年生产经验,进行了明显放宽,放宽后新投产的企业更容易达标;同时对于GMP符合性证明材料,也进行了明确说明。
但新的调整也带来了新的争议,其中争议最的,是价差控制锚点。
回顾过去,从第一批到第九批,50%降幅和1.8倍熔断叠加,给了不少企业操作空间,只要彼此默契、不内卷,就有机会高价中选。第十批灭掉了50%降幅,只保留1.8倍熔断,同时启用了复活机制,让大部分企业破了防,总担心被超低价给灭了。超低价有也引起了大众对质量的质疑,对保供风险的评估。所以第十一批,必须对锚点进行优化。
第一稿给出的优化方式是:从原来的“Min(报价)”调整为“Max(入围均价向下浮动1个标准差,最低报价)”。这个描述可能过于专业,彼时公布的时候很多老板还在调侃“ 做药不易,还必须得学会统计学”,为此不少老板加班补课,终于搞懂了计算方式。
当时有专家曾对此进行分析,这个计算方式确实更科学,对合理报价的企业来说更公平,可以避免超低价的情况。感兴趣的可以看这篇:
可惜刚理解透的规则,在二稿里又进行了调整,变成了“入围均价50%”和“最低价”取低。经其他同行测算,在这种规则下,以第十批进行测算,除极个别存在超低价的品种之外,绝大部分品种的入围均价50%都低于超低价,所以取高之后还是以超低价为准。
而反之,如果用第一种标准差的方式算,基本都高于超低价,所以这个变动的依据是什么?规则改了反而更卷了?
图源:风云药谈
第二个争议点就在于入围规则,此前入围机制已经放宽到了N-3,而此次又变回了第十批的做法,且保留了B证企业委托生产强关联的规则,原本还能多喘口气的企业,现在空间再次压缩。
竞争愈发残酷,尤其在首次引入厂牌报量机制的背景下,第十一批充满了不确定性。规则改了又改,中小药企只剩最后一口气。
数据对比更显残酷。据行业人士估算,第五批国采时,平均每家每个产品中选可以拿到两千多万的规模;而到了第九批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缩水到了600万。但利润低了,好歹还有量,如今看来,未来怕是利润和量都没了,尤其对于光脚企业来说。
对此有企业老板感叹:以前以为十批是最差的一批,现在看来,十批可能是未来最好的了。
最后,药通社更新了截至目前的最新十一批品种竞争格局。现实证明,集采规则再卷也挡不住企业的过评潮,新晋过评的企业名单仍在不断刷新。
最夸张的品种二羟丙茶碱注射液过评家数已达52家,法莫替丁注射液过评45家,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过评44家,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在7月30日那天,一日过评6家。
附:十一批国采竞争格局(截至9月10日)
注:红色字体为原研;字体加粗为该品市场最佳
转自:药通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