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0时,太原市迎泽大街西段正式通车。作为城市“中轴线”和“三晋第一街”,完成贯通、焕新的迎泽大街,成为一条承载服务功能的交通线、展现城市品位的风景线、守护民生福祉的“幸福线”。
作为连接太原中心城区与西部区域的重要交通动脉,迎泽大街西段因长期大流量通行及地铁施工影响,出现路面磨损、排水不畅和设施老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次改造工程,西起春居路口,东至晋祠路口,全长4.3公里,红线宽70至79.3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照明、排水、交通、绿化、城市家具、公安及城管监控、公交、电力土建、通信土建、智慧管网监测和物联一体化设备等。
![]()
记者 黄蕾摄
本次维修改造,对道路断面进行了优化,将原来的人非共板断面改造为人非分离断面,对文兴路口、千峰路口、和平路口、西中环路口等进行渠化设计,改造了西矿街—千峰路—迎泽大街异型交叉口,大幅改善了高峰时易引发通行混乱的问题,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地下管网改造也是迎泽大街西段维修改造的一大内容。改造后,其雨水设防标准,由1年重现期提高到了5年重现期,管径不小于1米,同时实现了雨污分流,提高了污水输送能力。
![]()
记者 黄蕾摄
在城市家具的布设上,延续东段的风格,“迎泽大街专属logo”独具匠心,如意祥云元素随处可见,做到整条大街色调一致,尽显端庄大气。夜间242基中华灯亮起,让整条大街璀璨绚丽。
太原市城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迎泽大街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秉持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核心要义,迎泽大街西段的维修改造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品质的提升、文脉的赓续和传承等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贡献了城管力量。工程施工中,创新推行“四化”管理模式,通过施工组织模块化、工序衔接流程化、技术应用智能化和进度管控动态化,为工程优质高效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
记者 黄蕾摄
迎泽大街(西段)维修改造工程
工程概况
迎泽大街(西段)维修改造工程西起春居路,东至晋祠路,全长4.3公里,红线宽70-79.3米;改造内容包括道路、照明、排水、交通、绿化、城市家具、公安及城管监控、公交设施、电力、通信、智慧管网监测、物联一体化设备等;同步维修改造春居南路等8条相交道路,实施沿线区域交通堵点治理和雨污分流改造。
工程于4月20日开工,9月10日通车。
设计理念
立足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慧引领、安全增效、发展传承,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实施老旧设施改造、补齐排水防涝短板、试点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助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建设内容
·提升道路品质:优化交通断面,非机动车道下沉15 厘米,实现人非分离;疏解交通堵点,更新公交站点布局,新增自行车停车区;增强道路结构,采用56厘米水泥稳定层+18厘米沥青混凝土结构层及SMA-16沥青马蹄脂路面层,抗滑耐磨、防水降噪;采用防沉降铸铁井盖,减少路面沉降与行车噪音;铺装大尺寸花岗岩地砖,提升道路耐久性和美观性。
·升级地下管网:改造更新市政管网总计32.2公里(其中雨水7.3公里、污水6.2公里、供水2.7公里、燃气0.6公里、热力4.6公里、电力1.8公里、弱电9公里),修建各类检查井1063座,消除太原理工大学、新矿院路、前进路等区域积水隐患,提升防洪排涝及抗灾能力,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剥离雨污混接点,完善排水系统,提高污水收集转输效能,助力“一泓清水入黄河”。
·配套城市家具:全线设置242基十一火棉桃中华灯,20座公交站台、5座公共卫生间、106个座椅、920个挡车柱、44个电箱装饰套、180个垃圾箱、185套信号灯杆、82套指路牌、26个出租车停靠牌和7700米交通护栏,营造舒适、便利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推进数智管控:在晋祠路等 13处关键路口 安装 井盖监控器 200套、燃气泄露智能探测仪35套、井室温度液位监测仪22套、土壤温度计220套、 试点推进 供水、供热、燃气、排水等 城市生命线工程;设置设施 铭牌 2300个、视频监控设备110套 ,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山西交通广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