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想切入医疗器械赛道的老板聊天,发现大家最卡脖子的问题不是产品,而是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流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稍不留神就踩坑延误投产。作为服务过100+械企的咨询团队,今天把这张证的办理逻辑说透。
先搞懂哪些企业必须要这张证?
医疗器械按风险分三类,只有二类、三类需要办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一类是备案制)。比如你做医用外科口罩(二类)、骨科植入钢板(三类),必须拿到证才能开机生产;做医用棉签(一类),去药监局做个备案就行。这一步别混淆,否则投入几十万装修厂房,最后发现“没资格生产”,亏的是真金白银。
硬件筹备:厂房、设备、工艺要“对齐规则”
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第一关,是让场地和设备符合GMP——不是买最贵的,是要匹配你的生产工艺。
比如做无菌输液器,厂房得有万级洁净车间,人流、物流通道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设备要选能稳定输出合格产品的——不是越先进越好,比如注塑机要选精度达标的,灭菌柜要能满足产品灭菌参数;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工艺验证:每一步生产流程都要做“小试→中试→量产”验证,比如“原材料切割→组装→灭菌”的温度、时间、压力要写进文件,这是审核时证明你能稳定生产的核心证据。
质量体系:审核员的“必查清单”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本质是证明你能管好质量。很多企业栽在这:体系文件是网上抄的,没有实际执行记录。
正确的做法是:
1. 建立覆盖“采购→生产→检验→售后”的全流程文件,比如《供应商审核规程》要查对方的医疗器械生产资质,《生产记录》要写清每批产品的温度、操作人员;
2. 留存所有原始数据——比如检验报告要附仪器打印的原始曲线,不能只写合格两个字;
3. 定期做内部审核,比如每季度查一次生产车间是否符合规范,这些记录要存3年以上。
人员:不是“挂个名”就能过
审核员会盯着关键岗位不放:
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必须是本科以上相关专业,还要有2年以上械企生产/质量经验;
操作工人:要做岗前培训,比如无菌操作、设备使用,培训记录要签字留痕;
别信“挂证”:去年有个客户找退休工程师挂名质量负责人,审核时要查社保证明,当场就被打回整改。
常见被拒的原因
常见被拒的原因,90%是细节没做到位:
1. 工艺变更没备案:比如原本用A材料做导管,后来换成B,没向药监局申报;
2. 厂房变更没验证:搬了新车间,没重新做洁净度检测和GMP验证;
3. 检验项目漏项:比如产品要测无菌,结果只测了物理性能,记录里没体现。
![]()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其实办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不是应付审核,而是帮你建立一套能长期合规生产的体系。毕竟证拿到了,后续飞检、日常监管也要靠这套东西“扛”。
我们CIO合规保证组织(即广东国健医药咨询有限公司)帮企业做辅导时,从来不是教你怎么填表格,而是帮你梳理生产中的漏洞:比如某家做血压计的客户,原本厂房没分开原材料区和成品区,我们帮他们重新规划布局,同时完善质量体系记录,3个月就拿到了证。作为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CIO合规保证组织可提供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申请的办理业务。有需要办理的企业可与我司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