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一群刚刚结束大一法学课程的学生,将课堂搬进了苏州、镇江等地的非遗传承点。他们带着《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专业书籍,走进苏州、镇江的非遗项目,开展了一场以“法韵知承——苏南‘非遗’智力成果保护与边界实证调查”为主题的深度社会实践,用年轻的视角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法治力量。
学生们先后来到了苏州祥韵牙雕艺术馆、镇江太平泥叫叫传承点、华山村。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了解相关非遗的保护现状、倾听他们的疑惑和困扰,亲身体验牙雕制作过程、泥叫叫制作,进一步走进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
![]()
团队提前进行法律法规、文献方面的研究,为非遗传承人们准备了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手册,在与非遗传承人们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没有生硬地向他们灌输法律条文,而是与传承人共同探讨如何在“开放共享”与“权益保护”间寻找平衡点。此外,团队在实践之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推进实践项目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可参考的方案,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用知识回馈社会。
此次实践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次单方面的“帮扶”,而是一次双向的赋能。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们对话,学生们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用知识和热情反哺非遗,非遗文化则以深厚的底蕴滋养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这场对话证明,当古老的非遗遇见青春的创意,便能碰撞出无限的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