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我下了19个软件”“吃饭、喝水、开宿舍门、洗衣机都需要单独下App,而且上面的广告很多”“某运动App强制自动摇一摇广告跳转才能使用,打开和关闭都要跳转广告”……
据半月谈报道,近几年,不少高校通过手机软件提供校园服务,校园App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需要下载的App数量过多,部分App功能雷同、操作不便,有些软件还植入了大量广告,让不少同学感到困扰。
![]()
图截自社交媒体
“洗完澡出来,发现洗澡App跳转购物App给我买了个鱼缸。”这看似是一句调侃,但却描绘了不少学生与校园App“斗智斗勇”的日常。不下载软件无法提交作业、喝水吃饭,下载软件手机内存告急、广告随意跳转,不仅难谈用户体验,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也在各个App的切换中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反而让人觉得烦琐又低效。
令不少人疑惑的是,为何当年一张一卡通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却需要这么多的App?当然,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来看,校园不可能隔绝在外,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是发展趋势,高校选择校园App也是想利用数字化优势更好地服务学生。但如果App的使用非但没有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智慧”,反而因其泛滥、低质,降低了服务体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那它们的投入和推广就值得商榷了。
再加上,校园的使用场景特殊,软件大多绑定校园的核心功能,或者与学生的成绩、评优挂钩,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刚需,学生们作为用户的选择权就被大大削弱。因此,即便校园App数量过载、广告丛生,甚至有捆绑个人信息和泄露隐私的风险,学生也只能被迫裹挟其中。
![]()
而退回到学生的角度,他们或许并不反感用App代替实体卡,成长于Z世代的他们,天然更容易接受和享受数字科技带来的便利。但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纸质内容电子化、实体卡线上化,如果现实的管理壁垒没有在技术层面被打通,那数字化只可能会沦为一种形式,用户不但不会被解放,反而会被其所累,偏离了服务于人的初衷和需求。
可见,校园App是否能帮助校园更智慧,关键是看管理服务流程是否被重塑和优化,校园数据是否被有效打通和利用,师生的时间精力是否被真正节省。当然,每次新技术的融合和落地,从蓬勃出现到规范发展再到平稳运行,总需要经历一个动态适应、平衡调整的过程。当数字化教育成为未来趋势,那学生作为主体的需求就不该被忽视。
其实,从之前年轻人追捧老年版App就不难看出,他们越来越青睐交互简约、核心功能突出的软件。学生作为校园App的最主要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工具和服务,高校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