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10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先后赴莎车县、喀什市开展“沪喀情深·工艺美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品展。视频由主办方提供(03:0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喀什15周年。为进一步深化沪喀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上海工艺美术教育成果,推动非遗走进新疆,11月3日至10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先后赴莎车县、喀什市开展“沪喀情深·工艺美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品展,并同步举办6场桃花坞木版年画互动体验活动。
本次系列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办,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喀什第六中学协办。
![]()
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上海工艺美院教师及喀什六中师生合影
52件海派非遗精品走进喀什校园
此次“沪喀情深·工艺美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品展选址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喀什六中。两所学校均由上海对口援建。
![]()
![]()
喀什理工展览现场
作为上海教育援疆的重点项目,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由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11所上海本科院校、上海工艺美院等11所上海高职院校,联合广东2所高校及新疆本地2所院校,以“一校一策”“院包系”等方式全方位对口帮扶。
![]()
喀什理工展厅
此次作品展精选上海工艺美院师生及非遗大师创作的52件精品作品,涵盖刺绣、绒绣、苗绣、纸艺、珐琅、石雕、雕版印刷、竹刻、瓷刻、皮艺、珐琅、木雕、银饰、草编等数十个工艺美术门类,全方位展示海派非遗的创作成果。
![]()
![]()
![]()
![]()
![]()
![]()
![]()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遴选紧扣“沪喀情深”“文化润疆”主题,传递两地同心的情感;同时贴合喀什当地工艺美术的技艺特色、材料资源及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展览能真正为当地发展提供借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工艺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唐廷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将上海工艺美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非遗保护及传承、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及经验分享给新疆的兄弟院校,共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工艺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唐廷强
“上海工艺美院在国家级非遗大师、手工艺精品方面都极具专业高度,此次参展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也是喀什学生非常需要的。”喀什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事业组组长孙利强说,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其一是将上海的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喀什,推动两地文化双向交流;其二是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把艺术作品背后的大师匠心、创作理念“带”到学生身边,让他们看得见细节、摸得着温度;其三是通过艺术交流连接沪喀两地师生的情感纽带,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认同,让文化交融真正走进人心。
![]()
喀什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事业组组长孙利强
沪喀两地的文化共鸣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莎车县,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故乡。新疆著名的木卡姆艺术之母阿曼尼莎汗,就诞生在这里,莎车县因而被誉为“十二木卡姆之都”。尽管海派非遗与新疆传统艺术风格迥异,但当来自上海的精美非遗作品在展厅中集体亮相时,立刻获得了当地学生的热烈追捧。
“我大一第二学期曾经去上海交换过,上海的开放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让我印象深刻。这次在展览上看到了很多来自上海的精美工艺品,我现在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去上海交换学习。”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1班学生努日曼·阿卜拉说。
同班的加米娜·吐尔洪江,则对展览中的刺绣作品《凤穿牡丹》情有独钟。这幅由上海工艺美院刺绣大师工作室张丹奕创作的作品,以“百鸟之王”凤凰与“百花之王”牡丹为灵感,用细腻针法勾勒出七彩绚烂的“凤穿牡丹”奇景。“刺绣的细节特别好看,我很想分享给我的朋友。”加米娜·吐尔洪江说。
![]()
刺绣作品《凤穿牡丹》局部图
同样被刺绣吸引的还有新疆学生阿丽米热·热合曼,她印象最深的是刺绣作品《禅心》。作品上,翠绿的柳叶随风轻摆,一只夏蝉栖息枝头,左侧一只毛发蓬松的猫咪正抬头“听蝉闻夏”,画面生动有趣。“第一眼看到《禅心》,我以为是画出来的,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刺绣。”阿丽米热·热合曼说,“因为这个作品,我也想学习刺绣了。”
![]()
刺绣作品《禅心》局部图
11月7日,作品展移师喀什六中。由于六中的学生也对《禅心》上憨态可掬的猫咪感兴趣,上海工艺美院团队还现场连线了作品创作者、远在上海的上海工艺美院青年教师孔维奇,远程给学生们讲解创作幕后的故事及细节。
![]()
现场连线作品创作者、远在上海的上海工艺美院青年教师孔维奇进行讲解对话
“艺术家们很厉害,能把大家想象不到的东西都做出来,并且技艺非常精湛。”喀什六中高中(3)班学生凯吾赛尔江·克尤木说,“参观完后,我对非遗也有了一定新的认知,感受到了非遗的重要性,也希望能把非遗一直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展览期间,上海工艺美院青年教师费俞还为两所学校带来6场桃花坞木版年画体验活动。配合静态的作品展,动态的非遗体验让当地师生近距离感受到活态技艺的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对比强烈鲜明、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
![]()
喀什六中非遗体验现场
“此次赴喀什,我特意带来了亲手雕版的两幅代表性作品,一幅是海派画家任伯年的《钟馗图》,另一幅是最新作品《福字图》。《福字图》上融入了牡丹、桂花元素,寓意‘富贵吉祥’,还绘制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等神仙形象,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美好的祝福。”费俞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着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技艺特点。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在费俞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习木版年画的印制流程:“先拿棕刷蘸取墨汁,均匀涂抹在木版上,再将纸张轻轻覆盖,最后用干净的刷子从中心向四周反复刷印,确保颜色均匀附着……”尽管是第一次接触木版年画,学生们却格外认真,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我亲手体验了木版年画,才发现虽然我们的家乡不一样,但是对美的理解是相通的。这次活动把上海和新疆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护理6班学生谷林洁说。
![]()
喀什理工非遗体验现场
十年援疆,从“输血”到“造血”的文化赋能
“在喀什工作期间,我深刻认识到援疆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要构建‘制度扎根、人才留根、文化培根’的长效生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长、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宋磊表示,“文化共鸣始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文化润疆的核心是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打破‘短期输血’的局限,培育在当地的师资队伍,让专业力量真正扎根边疆。只有让文化成为产业动能,让技艺滋养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润疆无声’。”他表示,此次活动是上海工艺美院深化产教融合帮扶,助力职业教育升级的一次具体行动。未来,上海工艺美院将协助当地多个院校增设更多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并开展专项培训,真正实现“技艺赋能、文化铸魂、产业兴疆”的长远目标。
![]()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长、上海市第十批援疆干部宋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沪喀职教联盟单位,多年来坚持从教育帮扶、文化帮扶等角度助力新疆、云南等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2016年起,上海工艺美院援疆团队开始送教上门,援建新疆叶城职业高中(叶城中等职业学校的前身)。
2020年初,援疆团队来到新疆喀什大学艺术学院,逐步建立学科专业科研、实训等教师团队。2021年,来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起新增专业的重担,新增的“包装艺术设计”专业于2022年成功获批。2023年,协助筹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4月,上海对口筹建的第一所高职院校正式成立。
此次赴喀什、莎车举办“沪喀情深·工艺美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品展,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文化润疆的又一次具体实践。“援疆不是简单的‘送资源’,而是要帮助当地建立‘自我发展’的能力。”唐廷强说,多年来,上海工艺美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喀什叶城职业高中建设了玉雕、首饰设计、木雕等特色专业,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艺、爱文化的工艺美术人才。如今,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人进入大师工作室继续深造,有人自主创业开设工作室,还有人加入当地文化机构,成为南疆地区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
未来,上海工艺美院将持续立足“非遗技艺传承和保护”“工艺美术传统文化传播”“少数民族特色传统工艺创新”“乡村振兴—文化育人振兴”等优势,持续在新疆开展教育帮扶、文化帮扶工作,以育人为核心,围绕当地服务产业,推动振兴、探索机制、开展后续工作,进一步完善可推广、可复制的职业教育帮扶新模式,实现东西部文化与职教资源精准对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