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 上阳化锣鼓
![]()
2008年,《上阳化锣鼓》被列入周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至上阳化锣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远近闻名。据传,始于元末明初,有数百年历史。
![]()
![]()
上阳化锣鼓初期为三部音、五段(称五样景),在传承发展中对鼓谱研讨改进,发展为五部音、十段(称十样景)。
![]()
上阳化锣鼓曲目近30种,代表曲目有十样景、老鸭拌嘴、珍珠倒卷帘、猴上杆、风搅雪、蝎子尾、扛枪黄鹤阵、脑后摘金瓜、三戏吕布、五龙二虎逼彦章、十面埋伏、蛟龙出海等。
![]()
演奏阵容可多达百人,一般以鼓为指挥,掌控音量大小和速度快慢。
![]()
![]()
锣鼓和小型打击乐器相配合,彼此衬托,演奏时各类乐器音色互补,既不会出现某类乐器音色突兀的情况,又能通过音色层次变化,让整体演奏更具感染力,契合当地乡民淳朴又富有活力的气质。
![]()
![]()
锣鼓是老百姓庆祝丰收抒发喜悦情感、自娱自乐的主要文化活动。各种庆典、节俗、庙会离不开锣鼓,立秋千、耍社火也离不开锣鼓。
![]()
现在上阳化锣鼓还不断向外普及推广,周至西部的锣鼓多出于上阳化。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音乐价值和学术价值。
来源:周至文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