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原法定代表人、经理孙波卸任,由张健接任法定代表人及经理职务。这一变动距离小米创始人雷军于2025年4月卸任执行董事仅五个月,标志着小米在零售业务板块的治理结构进入新阶段,也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布局中组织架构的动态优化逻辑。
人事更迭:从“执行层”到“战略层”的治理升级
此次变更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4月,雷军已从执行董事改任董事,将日常运营决策权交由专业管理团队,自身则聚焦集团战略规划。这一调整与小米之家2024年12月的工商变更形成呼应:当时小米之家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马骥变更为于澎,雷军同样卸任执行董事职务。三重人事变动背后,是小米对“创始人-职业经理人”分工模式的深度实践。
从职能划分看,执行董事需深度参与门店选址、供应链管理等具体事务,而董事角色更侧重于制定零售渠道与智能家居生态的协同战略。例如,雷军在任期间主导了小米之家从“手机专卖店”向“智能生活体验馆”的转型,而张健接任后需落实这一战略,推动新增的“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业务落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米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47%,但线下渠道渗透率仍不足30%,这为张健团队提供了明确的突破方向。
业务扩张:从“3C零售”到“生活生态”的场景延伸
工商信息显示,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与“美发饰品销售”,这一调整与小米“手机×AIoT”战略高度契合。截至2025年,小米已构建起覆盖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门锁等200余个品类的AIoT生态,但线下渠道的场景化展示仍显不足。
以扫地机器人为例,中国品牌已占据全球57%市场份额,其中石头科技、科沃斯等企业通过小米生态链实现技术互通。张健团队需在门店中打造“清洁机器人+智能音箱+传感器”的联动场景,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一句话控制全屋设备”的便利性。此外,新增的美发饰品业务或与小米投资的个人护理品牌形成协同,通过“智能美发镜+造型工具”的组合销售提升客单价。
组织韧性:全球化竞争中的“敏捷响应”机制
小米之家的治理结构调整,本质上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适应性进化。在东南亚市场,小米之家需根据当地气候调整空调、除湿机的陈列比例;在欧洲市场,则需强化隐私保护技术的展示以符合GDPR法规。这种区域化运营要求总部赋予一线团队更大决策权。
张健的接任或与此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其曾主导小米印度市场的渠道改革,通过“旗舰店+卫星店”模式将单店效率提升35%。这种跨文化管理经验,恰是小米拓展海外智能家居市场所需。与此同时,雷军作为董事仍可通过董事会把控战略方向,例如2025年小米计划在德国、日本新增100家“智能生活体验馆”,这一决策仍需创始人层面的资源协调。
行业启示:中国科技企业的“治理现代化”样本
小米之家的变革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的转型轨迹。对比2017年小米之家成立时“三年千店”的激进扩张,如今的管理层更强调“单店盈利模型”与“生态协同效应”。数据显示,2025年小米之家平均坪效达2.1万元/年,较2020年提升60%,但与苹果直营店4.8万元/年的坪效仍有差距,这要求新管理层在场景创新、会员运营等方面持续突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组织文化的迭代。雷军卸任执行董事后,小米之家管理层平均年龄下降至38岁,70%的店长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开发背景。这种“技术+零售”的复合型团队,或将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竞争的新优势。
从孙波到张健,从雷军深耕执行到聚焦战略,小米之家的每一次人事变动都暗含产业变革的密码。当智能家居进入“场景竞争”阶段,线下渠道的价值正从“销售终端”升级为“生态入口”。张健团队能否在保持小米“性价比”基因的同时,构建起差异化的智能生活体验,将决定小米在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的最终站位。这场组织进化,或许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领先”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