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10月卖了48654辆,YU7单月批发超3.3万辆,甚至在国内销量上压了特斯拉Model Y一头。
数据光鲜亮丽,雷军微博下的评论却翻了天:“人设崩了”“吹牛吹过头”“交付量注水了吧?”
这不是嫉妒,是信任的反噬。
![]()
曾几何时,雷军站在台上哽咽:“为发烧而生”“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粉丝信他如信神。可如今,小米汽车一路狂飙的背后,质疑声越来越大:到底是真本事,还是靠话术和资本堆出来的泡沫?
先看数据本身。官方说“交付超4万台”,但乘联会数据显示零售仅4.86万,注意,“交付”和“零售”不是一回事。前者可能是卖给经销商或自家租赁公司,后者才是真实车主买单。
更微妙的是,YU7批发量3.36万,远高于零售量,说明大量车辆压在渠道端,终端实际消化能力存疑。
![]()
再看对比逻辑。博主高呼“YU7销量超Model Y”,却刻意忽略特斯拉10月有3.54万辆出口,人家主力市场本就不全在中国。
拿国产新势力的全部身家,去比跨国巨头的一个区域数据,这算哪门子胜利?用选择性对比制造“弯道超车”幻觉,不过是营销话术的老把戏。
更让老米粉心寒的,是雷军人设的悄然转变。
![]()
当年的小米,是性价比屠夫,是“和用户交朋友”;如今的小米汽车,起售价21.59万,顶配冲30万,还搞限量版、选装包、金融分期套路。发布会上不再提“成本定价”,而是大谈生态融合、智能座舱体验,本质上,已从“为大众造好车”滑向为中产造故事。
而最致命的,是交付承诺与现实的落差。雷军年初喊出全年10万辆目标,看似保守,实则暗藏玄机:若真达成,便是奇迹;若未达成,也能以“首年造车不易”搪塞。
![]()
可问题在于,为了冲刺数字,小米被曝大量向员工、合作方“内部消化”车辆,甚至通过融资租赁公司兜底。这种“左手倒右手”的交付,算不算虚假繁荣?
网友不是反对小米造车,而是反感“既要当颠覆者,又要吃红利”的双面玩法。一边享受国家新能源补贴、地方政策倾斜、资本市场热捧,一边又标榜“打破垄断”“为年轻人造第一台车”。
可现实是,买得起YU7的年轻人,多数还在还房贷;真正需要代步车的打工人,只能看着4.99万的京东埃安UT干瞪眼。
![]()
更讽刺的是,当刘强东用5万块切入国民代步市场时,雷军的YU7还在讲“对标保时捷”的故事。一个向下扎根,一个向上画饼,谁更贴近真实需求,一目了然。
当然,4.8万辆的成绩,在新势力中已属优秀。小米的整合能力、营销节奏、用户运营,确实强悍。但正因如此,才更该警惕“成功学陷阱”:销量≠口碑,热度≠忠诚,短期爆发≠长期健康。
![]()
如果小米继续沉迷于“超越特斯拉”的叙事狂欢,忽视品控投诉、售后覆盖、电池安全等真实痛点,今天的欢呼,终将成为明天的笑话。
出来混,确实要还。雷军欠用户的,从来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不掺水分的承诺。当“感动人心”变成“计算人心”,再高的交付量,也撑不起一个崩塌的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