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东阳,有一个地方曾经贫困至极,人均年收入仅80多元,然而如今却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逆袭,年收入高达786亿元,还“吸纳”了18个村庄,村长个人资产更是达到165亿元。
这一切不禁让人好奇,他们究竟靠什么产业,实现了如此巨大的飞跃?
![]()
穷山村的往昔岁月
回溯40多年前,花园村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全村面积仅有0.99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96人。
村中随处可见低矮破旧的草屋泥房,每逢下雨便漏水严重,居住环境极其恶劣,当地流传的民谣“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村民主要依靠种地维生,但由于花园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庄稼常常被洪水冲毁,辛苦劳作一年也难有收成。
![]()
遇上灾年,粮食颗粒无收,村民们只能上山挖野菜,甚至啃树皮充饥,除了务农,大家还得另谋生路,有人去邻村的池塘捉泥鳅售卖,有人从宁波挑盐贩卖到江西。
生活异常艰难,而且村里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没有公路,出行全靠步行;没有电力,夜晚漆黑一片;饮水困难,得去邻村挑水,花园村在周边村落中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位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彻底改变了花园村的命运!
![]()
邵钦祥带来新希望
1976年,年仅22岁的邵钦祥成为花园村的生产大队长,看到村民们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他内心充满愧疚,立下誓言要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到了1981年,他发现村里连电灯都没有,每到夜晚家家户户只能靠蜡烛照明,而蜡烛供应还十分紧张。
他灵机一动,认为蜡烛生意或许有潜力,于是联合二哥和老书记,三人凑齐1500元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创办了蜡烛厂。
![]()
上世纪90年代初,花园工业公司所在地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任何机械设备,蜡烛全靠手工制作,几个人挤在一间破旧漏雨的小屋内,揉蜡、灌模、包装,手指被滚烫的蜡油灼伤,但没人喊苦喊累。
蜡烛生产出来后,邵钦祥就背着沉甸甸的麻袋,一次次进城,挨家挨户拜访供销社和小卖部推销。
起初,很多商户并不信任这几个农民生产的产品,邵钦祥便不断讲解产品优势,终于拿下几笔订单。
![]()
到了年底结算,竟然盈利1500元,这让全厂上下激动不已,分发给员工的红利甚至超过了普通村民几年的收入。
那年春节,邵钦祥给每家每户都送去了“花园牌”红烛,村民们从这小小的蜡烛中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初次创业尝到了甜头,邵钦祥的干劲更足了,视野也更加开阔,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
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当时市场上“的确良”布料制成的服装非常流行,这种布料色彩鲜艳、耐穿,邵钦祥认为这又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于是再次筹集9000元资金,成立了花园村第一家正规工厂——服装厂。
办服装厂并非易事,邵钦祥白天在工厂紧盯生产流程,丝毫不敢懈怠,晚上还和村民们一起加班赶工。
一旦布料短缺,他就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去县城取货;缝纫机出故障,他也不请专业维修人员,自己动手拆解修理。
![]()
创业初期的邵钦祥
靠着这种坚持和拼搏,服装厂第一年就盈利7000元,村民们看到跟着邵钦祥干真能赚钱,纷纷效仿,陆续办起了食品厂、电子厂、建材厂等各类小型工厂。
短短几年间,村里涌现出50多家作坊,花园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村”,不过这些小厂规模小、分布散,难以形成合力。
![]()
曾经的花园村居民住宅
1991年,邵钦祥做出一个大胆决策,将村内46家企业整合为一,成立浙江花园工贸集团。
这一决定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涉及多方利益调整,不少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但邵钦祥没有退缩,他逐一上门沟通,耐心解释整合的好处,最终成功组建了集团。
随着时代的发展,邵钦祥意识到,仅靠传统行业难以长久,必须向高科技领域迈进。
![]()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村貌
产业升级,进军高科技
2000年,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斥资2000万元收购维生素D3生产技术,虽然当时花园村已有一定发展,
但2000万元仍是一笔巨额投资,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农村搞高科技无异于天方夜谭,风险太高,但邵钦祥却坚信这是花园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技术引进后,邵钦祥带领科研团队日夜攻关,遇到难题就四处请教专家,经过无数次试验与失败,最终取得突破,不仅获得十多项专利,还使花园村成为全球领先的维生素D3生产基地。
![]()
到2004年,全球70%的维生素D3来自花园村,仅这一项业务就为集团贡献了巨大收益,花园村也因此在全国声名鹊起,成为科技兴村的典范。
除了维生素D3,花园村的红木产业也蓬勃发展,东阳本就有着悠久的木雕传统,花园村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红木家具。
如今,花园红木家具城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吸引了2300多个品牌入驻,2024年交易额突破143.8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红木家具专业市场之一。
![]()
花园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红木第一村”,真正实现了“无木成林”“点木成金”的奇迹。
村民生活大变样
如今的花园村村民生活富足,从幼儿园到高中共16年教育全免,若考上博士,村里还额外奖励8000元。
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300元养老金,并可入住水电暖齐全的老年公寓,村民建房有补贴,出行可乘坐免费公交,电话月租费也由村里承担。
![]()
村里每月还为每位村民发放大米、猪肉、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每年福利支出超过8000万元,在花园村,不仅生活有保障,就业机会也丰富多样。
无论是红木家具厂、高科技企业上班,还是自主创业,每位村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
结语
走在花园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豪车,村民们住的都是宽敞明亮的别墅或高层住宅,生活质量甚至超过许多城市居民。
花园村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小山村,发展成如今营收高达786亿元的“富裕村”,这背后离不开以邵钦祥为代表的一批敢想敢干的带头人,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团结奋斗。
更离不开对产业升级的执着追求和持续创新,花园村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