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杲杲,金风拂面。14日,“四季乡韵 看见宁波”共富行网络互动活动走进奉化区西坞街道。本次活动由市委网信办联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发起,由媒体记者、网络大咖及专家组成的探访团,实地解锁西坞街道的共富密码——看它如何把“水多、田多、景多”的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新的强劲共富动能。
拥抱数字浪潮 激活共富动能
上午10时,探访团首站抵达金峨村。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幢幢小别墅整齐排列,庭院内花木葱茏,每盆植株都挂有专属二维码。“顾客扫码即可了解品种信息与价格,在线下单后直接带走。”金峨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通过打造美丽庭院,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动传统花木产业与数字潮流深度融合。
![]()
金峨村一景
目前,金峨村依托“互联网+精品化+农户”的营销模式,逐步实现花木产业“小而精”转型。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63.6万元。同时,连续举办四届的杜鹃花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吾居吾宿”民宿、露营基地等配套业态蓬勃发展。
紧跟数字浪潮的还有蒋家池头村的乡村CEO王丹。在“和美金溪”共富工坊展厅内,水磨年糕、油焖笋、自酿黄酒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王丹正忙着打包电商订单。“今年我们开发了12种口味的油焖笋,单日直播最高订单额突破5万元。”她表示,工坊已带动本村及周边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直播平台今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较去年翻了一番。
此外,工坊通过走进高校宣讲、直播间宣传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目前,工坊已针对返乡青年和农创客累计开展培训十余场,覆盖200多人次,助力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实现“新”增收。
![]()
非遗馆体验基地
立足一村一品 共建和美乡村
中午时分,蒋家池头村的“孝膳堂”老年食堂飘来阵阵饭菜香。探访团循香而至,看到老人们坐在整洁明亮的大厅里边吃边聊,其乐融融。“三菜一汤,4元一顿,每日菜谱还不重样。”85岁的朱新民称赞,这样的食堂太惬意。这个由村集体运营的食堂,通过“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村内高龄、独居老人的用餐难题。
老人吃得好,村里如何减轻这“甜蜜负担”?“我们多方‘开源节流’,比如动员乡贤力量,或是变‘闲’为‘宝’。”蒋家池头村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将原闲置的学校旧址翻新改建,作为当地企业员工的宿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
文旅融合亦成为西坞激活共富引擎的关键路径。近两年,庙后周村的“粉黛花海”成为秋日网红打卡地,在今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为延长游览时间,当地在花海中装饰多层次灯光布景,打造“夜经济”场景,营造出夜间独有的梦幻氛围,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此外,乡村CEO兼区级文化特派员邬彬旭,在庙后周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非遗体验馆,目前已引入12个非遗项目、27种业态。其中一间25平方米的咖啡馆,在一个月内创下10万元营收。“乡村发展离不开特色元素,人气聚起来,增收便水到渠成。”他说。
![]()
共富工坊农产品
打破传统形态 打造共富新场景
下午,探访团来到由老粮仓改造而成的西坞展览馆。馆内一侧陈列着风谷车、铁铲等传统农具,另一侧则展示着现代科技储粮的信息化系统。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粮仓,经街道“微改造、精提升”后,已转型为融合双中心服务、文化旅游与商业消费的地标型综合体——源知里。
源知里划分成艺术作品展示区、非遗文化体验馆、咖啡厅、城市书房等多个区域,满足游玩群众的不同需求。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及江南水乡特色元素全新打造,赋予粮仓新的时代功能和新的文旅内涵。
入驻此地的弜咖啡,主理人结合粮仓文化背景,推出独具特色的“米咖”,以味蕾为窗口传递西坞品牌魅力,“最高日销售约500杯。”
当然,西坞共富实践还不止于此。
街道相关人员表示,辖区内拥有上千家企业,部分灵活工种不必长期招聘,而本地又有不少剩余劳动力,为此,街道联合几家企业推出了“来料加工”模式,将零散工序送户到家,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该模式营收超千万元,为家门口就业模式释放更多的共富能量。
宁波财经学院数字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骞认为,西坞立足良好生态底色,借助乡村CEO、文化特派员等多元力量,持续挖掘各村特色资源与文化内涵,“走好共富路,关键在于突出差异化、形成合力。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奏响更加嘹亮的共富乐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