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卢思蕊
“拔穷根,千钧重担扛在肩;抗病魔,一心为公富乡亲;谋创新,树立乡村振兴的典范……”这是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为范振喜写下的颁奖词。范振喜是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39年,以惊人毅力与白血病抗争30多年,被多家媒体称之为“农民铁人”。他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把一个冀北山区特困村建成北方山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典范。
一张缺腿的桌子、一把三条腿的椅子、一部没有摇把儿的电话机——在周台子村展览馆,摆放着1987年之前村集体留下的仅有的家当,见证着当时村里的窘境。当时,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25岁的范振喜在乡亲们的信任与期盼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要改变一穷二乱人心散的面貌,就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就必须兴办起村里的企业。”认准这一条路,范振喜“大义灭亲”,硬是把亲二哥承包的矿点收归集体经营,为此兄弟间翻了脸、断了情。这种大公无私的抉择与付出,为周台子村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1年秋天,范振喜为村办企业考察项目时,不小心接触了有毒化学原料,回来后持续发烧,到医院一检查竟然得了白血病。噩耗传回村里,乡亲们自发为他捐款凑押金。短短几天时间,全村人就捐了十万元。范振喜捧着大家给他凑的救命钱,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发誓一定要活着,报答这份救命之恩。断绝关系的二哥,赶到北京为范振喜捐献了骨髓,“换作别人我也会救,不冲他是我兄弟,就冲他是个好支书!”
经过四个多月的生死较量,范振喜闯过了最危险的排异期。出院时医生再三嘱咐要静养两年,但他一回村,就执意去处理村务,“我的命都是乡亲们给的,咱得报恩啊!”
他与村“两委”班子确定“固农强工、兴三产、促文明”的发展思路,带领乡亲们栽果树、垒大坝、扩稻田,翻盖学校,恢复砖瓦厂,翻建米面加工厂,建草片厂、浴盆厂等村办企业。2013年,范振喜敏锐地意识到单纯靠铁矿业,发展难以持久。充分讨论后作出决定,把启星矿业转让出去。最终该企业以不错的价格成功拍卖,靠着这笔收入,村集体实现多元投资、多产融合的良好发展势头,现在每年稳定收入在千万元以上。
如今,周台子村建起了两个共10000多平方米的农业现代智能温室、4.6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先后打造出奶油草莓、葡萄等农业示范园。村集体经历10年的时间,共投资近5亿多元,完成村庄改旧建新工程,把分散在7个自然村的700多户村民集中到中心村,村民住上了楼房,村里60岁至70岁老人可以免费住福利公寓、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入住老年公寓,并可以每月领取300到500元的生活补助金,实现集体集中养老。实施“矿山披绿”工程,山体绿化率达到85%,村内外环境整洁、优美、温馨。
从2014年开始,周台子村成为中组部、农业部“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河北省农村干部万人示范培训基地”,范振喜创新“田间+课堂”教学模式,11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600多次,培训人才6万多人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周台子村集体拥有各类资产10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1万元,形成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为主导的多元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阔步前行。
近期,以范振喜为原型的电视剧《最美的诺言》在周台子村和承德各取景地完成拍摄,范振喜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道德模范”,这些年范振喜获奖无数,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
六次心梗、五次病危通知书,加上干眼症等疾病折磨,范振喜每天要吃10多种药物,放在手里就是一大把。他却说:“只要活一天,就要为百姓造福一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看准事、铆准劲,一个一个往前奔。”
来源:北京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