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正式印发《东莞市“儿科医疗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未来三年将通过六大方面1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善儿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方案,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将全部提供儿科服务;到2027年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将在镇域内解决,重大疾病在市域内得到救治,群众就医获得感将显著提升。
扩容儿科服务资源
1.强化全市儿科建设。
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创建高水平专科医院。
我市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医院均应按照有关标准配备相应设施设备,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科学地规划儿科门诊、急诊和病房。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根据所在辖区内儿童就医需求,提供夜间儿科门(急)诊服务。
2.夯实基层儿科服务。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独立儿科诊室或诊区,到2025年底,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要达到100%。
3.提升儿科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推进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的早期识别、转诊、救治等综合能力。
强化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规范化管理,实现三级救治网络无缝衔接。
探索在东莞市儿童医院开展针对儿童期重大疾病的成年阶段延续治疗。
4.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
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建设,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完善个案监测体系,推进对新生儿疾病筛查个案信息化管理。
5.提高罕见病诊治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串联质谱筛查项目、全外显子测序检测项目,对于高度怀疑罕见病患儿应检尽检。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罕见病教育科普项目,让罕见病知识走进家庭及社区,为有遗传病家族史家庭提供遗传咨询。
提倡做婚前基因筛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
加强儿科医师队伍建设
6.推动诊疗服务能力培训工作。
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专业医师转岗为儿科医师。
鼓励经转岗培训考核合格且符合条件的医师,在原专科执业范围基础上增加儿科执业范围。加强中医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师承方式培养中医儿科人才。
7.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
医院结合儿科诊疗特点,优化内部薪酬分配,完善儿科在岗人员的全员岗位聘用,在奖励性绩效分配上对儿科专业给予倾斜,保障儿科医务人员待遇。
深化儿科医联体建设
8.构建网络化服务体系。
以具有儿童危重症诊疗服务能力的三甲医院、区域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组织辖区内儿科医疗资源组建儿科医联体。到2027年底,市内各片区实现儿科医联体全覆盖。
9.强化分级诊疗。
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三级综合医院聚焦危重症治疗、教学、科研,镇街医院重点加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和急救处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承担儿科疾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等,为辖区内儿童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10.深化医联体建设内涵。
医联体内的三级医院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制定适宜技术规范和诊疗指南。
优化儿童就医体验
11.建设儿童友好医院。
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医院要按照《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要求,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统筹优化门诊布局,机构建筑物外部设计和内部装饰融入趣味化设计元素,采用多元化色彩表达,在院区内设置儿童游戏角落和阅读空间,满足儿童特点与需求。
就诊区域配备母婴室、婴儿整理台、儿童座椅、家庭厕所等,完善住院病房设置,强化儿童安全防护,打造安全舒适环境。
12.完善全流程服务。
二级以上儿童友好医院要建立0~3岁危急重症儿童患者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落实“先救治后缴费”,完善一体化服务,确保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保证救治不间断。
13.推广智慧医疗服务。
强化智慧医院建设,发挥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作用,优化儿科服务流程,提高儿科预约诊疗率和分时段预约精准度。
提供智能就医咨询、门诊分诊、智能陪诊等服务,帮助患儿顺畅就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
提升儿童重大疾病诊疗能力
14.构建协作网络。
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以及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等儿童救治能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医院,围绕儿童重症、肿瘤、血液病、罕见病等重大疾病诊疗需求。
遴选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组建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组,健全市级层面的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体系。
2027年底前实现东莞市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全覆盖。
15.加强中西医结合。
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中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设立儿科中医门诊或中西医联合门诊,推广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适宜技术。
2027年底前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中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率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目标要求。
应对季节性就诊高峰
16.动态调配资源。
医疗机构要制定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建立平急转换机制,有效应对儿童季节性疾病就诊高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并完善儿童输液、雾化吸入等服务条件。必要时增设夜间门诊和临时输液区,缩短就诊和治疗等候时间,候诊时间超2小时应启动应急机制。
17.强化数据监测。
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要普遍建立患儿就诊等候时间监测机制,开展等候时长预警,及时调配人员支援保障。
18.加强医防融合。
针对重点传染病,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健康风险提示。
各镇街(园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及时统筹床位资源,储备可转换床位,在儿科季节性疾病高峰期能迅速调用床位,确保及时收治。
来源:东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