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微微笑了
01.
我们从小就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
扪心自问:如果让你选,你想当谁?
是有天分但打瞌睡的兔子,还是慢吞吞但赢了的乌龟?
说实话,谁愿意当乌龟?
我们只是想成为那只更聪明、不偷懒的兔子。
这个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努力很重要。
但故事的潜台词却很伤人:
“努力,好像只是笨蛋的专属。只有当天才失误时,我们普通人才有机会捡个漏。”
我们被这种逻辑困住了。
于是,遇到一点挑战,就说“我没天赋”。
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下意识嘀咕“人家有钱有闲,是个天才”。
我们用“没有天赋”这块遮羞布,心安理得地躺平,放弃自己的人生。
直到我看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的观点,才瞬间醍醐灌顶。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天赋、不是资源,甚至不是努力本身,而是一种你可能从未意识到的东西——思维模式。
![]()
02.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
思维模式?不就是积极乐观吗?
不,完全是两码事。
德韦克教授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商、能力、才华都是固定的,无法改变。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一切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培养。
而,固定型思维,正在杀死你的潜力,别不信。
北宋有个神童叫方仲永,五岁就能作诗,天赋异禀。
他父亲天天带他四处炫耀,不让他继续学习。
结果呢?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天赋消耗殆尽。
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悲剧:把天赋当成终点,而不是起点。
再想想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
他曾被高中校队刷下来,教练觉得他“不够高,技术不行”。
如果他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也许他的人生剧本可能就此终结。
但乔丹的回答是:“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没有尝试。”
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一次练习。
每一次被看扁,都化作泡在训练馆里的汗水。
他那句名言至今仍在激励无数人:“我一生中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看,这就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根本区别:
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他的人生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审判”。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向世界证明:“我很聪明,我不会失败。”
而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的人生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看看:“我能学到什么?我能成长多少?”
快转变你的思维模式,你的人生将会大不同。
03.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
“道理是懂,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别着急,让你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并不需要让你将性格与人生推倒重来。
它的真正含义是:把你的焦点,从证明自己,转移到成长自己上来。
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是出了名的“笨人”。
读书,别人读一遍就会,他要读十几遍。背书,甚至连小偷都比他快。
但他从不因此气馁,只是用最“笨”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一点一滴地悟。
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最终,这个“笨人”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一代圣贤。
成长型思维,就是这种“耕耘”的智慧。
它不能让你一夜成功,但是,它能让你拥有一个根本不怕失败的人生。
这绝非一家之言。
德韦克的这本《终身成长》,在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榜上霸榜长达10年。
比尔·盖茨亲自撰文推荐说:“我爱这本书的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仅仅是深入了解成长型思维,就能让你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
一个人最大的悲剧,不是不够聪明,不够努力。
而是用固定型思维,亲手为自己的人生判了“死刑”。
从今天起,学着“成长”一点。
把向外寻找借口的精力,收回来,向内重塑自己的思维。
这一次,别再用天赋定义自己,请用成长去创造自己。
你的新生,就从这场“思维模式”的革命开始。
如果你总是习惯性自我否定,在教育孩子时感到焦虑,或者在事业和感情中陷入瓶颈,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读一读这本《终身成长》。
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全是真实鲜活的案例,它会一步步带领你走出困境,让你深刻明白:
你的能力恰如思维模式,只要想变,就能改变。
愿《终身成长》能带给你启发,帮你打破思维的墙,活出精彩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