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中,总有些好意,让你喘不过气。
刚做上管理的领导,总想着事无巨细提醒下属避坑,却发现团队越来越被动。
还有父母满心牵挂地叮嘱孩子,换来的却是激烈争吵;伴侣反复提醒对方做事,最后闹得两看相厌。
这些看似温情的提醒,一旦过了度,本质就是提前责备,裹着关心的外衣,藏着不信任的内核。
职场中这种情况最常见,不少中层领导觉得自己经验丰富,能预判下属的每一个错误,于是从报告的标点符号到项目的执行步骤,全程紧盯提醒。
可忘了自己当年最烦的,就是“连放个屁都要指导怎么发力”的领导。
有些坑必须自己踩,有些跟头必须自己栽,摔疼了才会长记性,你把前路的碎石全扫干净,他永远学不会看路;把他当温室里的花,他就经不起风雨。
更关键的是,授权的本质是交出责任和思考空间,过度提醒反而把这些又揽回来,下属成了执行机器,时间久了要么束手束脚,要么干脆躺平,反正你会提醒,谁错了就是谁的责任。
家庭里的过度提醒,更是暗流涌动。朋友小橙,前段时间因妈妈的照顾崩溃大哭。她随口和父母抱怨工作忙,妈妈就突然从老家赶来,每天从早到晚不停提醒,刷牙别刷手机、洗完脸擦洗手池、出门带伞、别喝冰咖啡、睡觉别看手机......
最后那句,睡前提醒成了导火索,小橙瞬间爆发,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这种场景在亲子、亲密关系里太常见了。
作家莫言说过:过度提醒,就是提前责备!
比如老公教妻子开车时,全程指手画脚,妻子反复催老公洗碗,看似是关心,实则是把焦虑转嫁给对方,还入侵了别人的心理边界。
就像有人说的,过度提醒的人积累了道德资本,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被提醒的人却像被温柔绑架,要么激烈反抗,要么被动攻击。
为什么过度提醒,总是两败俱伤?核心无非几点:
一是传递不信任,把自己放在“对”的高位,否定对方的能力;
二是预支焦虑,让别人当情绪垃圾桶;
三是突破边界,让人本能想捍卫自我;
四是剥夺对方体验自然结果的权利,削弱他们负责的动力。
就像孩子忘带作业,本可以自己承担老师的批评,可要是父母总提醒,哪天忘了,反而会怪你没提醒他。
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复杂,如果是领导或家长,先学会闭嘴,可以换成关键节点检查,比如项目报告,只说周四下午三点前初稿发,而不是全程干预;允许试错后复盘,从错误里学的比提醒一百遍都管用。
把预防性提醒变成经验分享,聊自己当年的糗事,比命令式说教更暖心,如果是被提醒的人,要信任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就及时觉察情绪,然后不带攻击性地沟通,多次无效就果断拉开距离。
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好的关系都需要把握分寸,别用提醒证明自己的高明,也别用关心绑架别人的人生。
把信任给出去,
把边界留出来,
你会发现,对方远比你想象的能干,
彼此也能更轻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