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小学陆续开启入学报名工作,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姓名意外引发舆论关注。
据《德州晚报》报道,8 月 31 日,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迎来新生报到,一年级新生的名字让不少人眼前一亮:扶苏、知潼、邕熙、雨桐…… 有网友疑惑“怎么没再见到子涵、梓萱这类名字了”,也有人感慨:原来 “子涵”“梓萱” 的流行时代似乎已经落幕。
名字是文化心理的微观载体。中国人向来重视取名,不同年代的名字往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子涵”“梓萱” 逐渐淡出主流,这种姓名偏好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家长取名审美的变化,更背后暗含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社会心理的演进。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名字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庄重感,也承载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每一代姓名的共性特征,都深深烙印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痕迹。
20世纪50至60年代,“建国”“援朝”“红卫” 等名字成为主流,这类名字寄托着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厚联系;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伟”“强”“静”“丽” 等简洁的单字名开始盛行,这一现象反映出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民众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进入新世纪后,受港台流行文化、偶像剧等因素影响,“子涵”“梓萱” 这类读音雅致的名字开始扎堆出现。
如今,“扶苏”“邕熙” 等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名字受到家长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社会心理与文化审美的转变,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
“扶苏”“邕熙” 等名字多出自《诗经》等传统典籍,自带古典韵味。这一现象表明,新一代父母给孩子取名时,更倾向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与古典影视剧中汲取灵感。而这种选择的背后,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持续推进的结果。
这些带有古风、古典特质的名字涌现,或许正是部分家长希望复兴传统、传承文化的心理体现。家长选择这类名字的过程,也是主动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养分、触摸中华文化脉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
对孩子而言,当家长向他们讲述名字的含义、背后的诗词故事与文化渊源时,这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当 “扶苏”“清晏” 这样的名字在校园里相遇,也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对个人与家庭的意义,新一代古风名字的流行,其社会价值还在于能够唤起公众对历史与古典文化的 “温情与敬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名字的兴起不乏积极的社会意义。
不过,取名终究是高度个人化的行为。在全球化、“地球村” 的现代社会,名字的多元与丰富仍是正常的分布状态。既有蕴含古风古韵的名字,也有充满现代感的名字,这种 “参差多态” 的格局仍将是未来的常态。
此外,取名的关键在于真正理解并认同名字所承载的深层含义。如果只是单纯跟风模仿,忽略了名字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很可能会掀起新的取名潮流,最终导致 “古意尽失”,反而落入新的俗套。
无论如何,每一个用心琢磨的名字,都饱含着父母深切的爱意,也寄托着他们对孩子拥有美好品格的期许。
但名字固然重要,却并非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以身作则地践行名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与丰富内涵,让名字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健康成长。
来源:青年观察家综合德州晚报、新京报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