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写作业磨蹭,整天想着玩手机、打游戏,说两句就顶嘴、老师批评一句就能炸毛,根本没法管。”许多家长在男孩进入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些男孩上初一初二,叛逆非常严重,但只要不过分,其实没必要太担心,因为很多男孩是“晚熟的天才”,到了初三才会开窍。
![]()
1)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说过:“青春期是身份的探索阶段。”另外,男孩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控与规划)要比女孩晚成熟两到三年。他们进入初一初二,容易变得顶嘴、懒散、做事不靠谱,这并不是他“变坏了”,而是他的大脑还没跟上身体的成长。他们渴望独立,却又害怕失败;他们想要被理解,却不会表达;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却不懂分寸。
当家长说出那句“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时,男孩们心里想的却是“我已经不是小孩了,为什么你还当我没长大?”他们不听话,是在试图告诉父母:我正在长大。
我们都知道,女孩擅长通过语言和情感建立联系,男孩则依赖“行动”和“结果”来定义自己。家长说“你这样做不对”,在女孩耳中是“你做错了”,而在男孩耳中,往往被理解成“你很没用”。于是,责备变成了攻击,劝导变成了否定,沟通变成了对抗。
但到了初三,许多状况会有改变。有家长直言:儿子上初三后,开始主动学习,也不顶嘴了。这就是男孩成长的“迟滞效应”:前期的种种积累,会在某个节点上爆发。在那一刻,他理解了老师的期望、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
大人们称这种状况为“突然开窍”。事实上,所谓“突然开窍”,就是心理成熟与环境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到了初三,中考临近,外部压力逼着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大脑发育加速,则让他们的自控力和规划力开始上线;如果家长此前没有把亲子关系摧毁掉,他们会更容易听得进去。但也有一些男孩,即便到了初三,也没有什么变化,这可能是长期不被理解,以及经常被父母无故指责造成的,他们不是不会“开窍”,而是“心死”;他们不是不懂事,就是纯粹的不想努力。
2)
常言道:“青春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亲子关系的考题。”家长最该学的,不是如何“控制”孩子,应该是如何“共情”孩子。
所以我们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不要动不动就讲“你就是懒”“你不争气”“你脑子里只有游戏”,这些话只会让孩子更封闭。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说:“你最近有点乱,但我相信你能调整好。”鼓励,是他们重拾自信的起点。
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孩子回家丢下书包说“烦死了”,别立刻问“又考砸了吧?”可以先问:“今天怎么啦?跟同学不开心?”哪怕只是三分钟的真心聆听,也能让他觉得:家是安全的,不是战场。
我们还要给孩子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孩子决定复习顺序、休息时间,哪怕只是“今天吃什么”。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会让他们更愿意配合。控制会让孩子们逃离,信任才会让孩子们靠近。
成长不是一场立竿见影的改变,当男孩正在经历叛逆期,请记住,他不是坏了,而是在长大;他不是懒,而是在找方向;他不是不爱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简而言之,初三能不能“开窍”,不只看孩子能不能觉醒,更要家长如何“修行”。那些懂得“放手而不放弃”“理解而不妥协”的父母,最终都能等来属于自己的“惊喜时刻”。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本科毕业生去读技校的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