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娃
![]()
附近新开了一个快递自提点,我去取网购的鸡胸肉时,发现店里坐着一位梳着发髻、身穿马面裙、年纪40岁左右的女士。见我进门,她忙拄着双拐起身相迎。
她热情地自我介绍说姓路,让我唤她“小路”便可,说着又递上环保袋,帮我分装食材。告别时,她主动加我微信,并解释说:“这样的话,商品到了可以及时通知您。”
深夜睡前,我随手翻了翻她的朋友圈,发现满屏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奇妙碰撞——有她身着汉服衣袂翩跹的古风造型和自拍照中展露的紧实马甲线,也有她钩织的贝雷帽和棒针毛衣等。若不是亲眼见过她挪动双拐的模样,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竟出自一位行动不便的女子之手。
再去小路的店里自提商品,我便常和她聊上一会儿。她说,由于身体原因,她无法跑跳,所以选择跟着视频做一些力量训练。每当懈怠时,她就在微信朋友圈发张精修图。“看到评论区那些不吝夸赞的话,我立刻又元气满满了。”她边说边笑,眼睛里流转着少女般灵动的光波。
聊天中得知,小路的钩织作品除了网售,还有开服装店的同学也帮忙代卖;她还与发廊合作,为顾客定制假发;最近她又在女儿就读的中学旁租下这间小店作为快递自提点,里间作居室,外间经营杂货,闲暇时飞针走线……一举三得。
一天我又去小路的店里,正逢学校放学,我见到有几个女生在给她帮忙。小路说她们是常客——因为得知学生们带午餐上学,她便主动提供加热服务。几个姑娘午间在此用餐,顺带可以帮忙看店,有时还会辅导小路的女儿做功课。
相识半年多后,听几个好事的街坊嘀咕着从未见过小路的丈夫。有一次去店里,刚好遇见有位大妈探问她的家事。小路脸上带着惯有的微笑,将钩针在发间轻蹭了两下,垂眸道:“意外罢了。”对方仍欲追问,她适时用指尖挑起正在钩织的石榴红小衫,对大妈说:“您看这喜婆婆定制的花样可还喜庆?”
待大妈离去,她摩挲着毛线团,轻叹一声:“伤心往事,不提也罢。如果我这间小店整天浸在愁云里,怕是连这些手工制品都要失了灵气的。”说这话时,她的眉眼弯弯仿佛新月,让我想起几日前她在朋友圈展示肌肉时所配发的文字:“因为下肢不便,反而练就了结实臂膀。”
阳光又乐观的小路,连双拐叩击地板发出的声响,也好像欢快的旋律。每次推开她的店门,看到她的笑脸,我都有一脚踏进了春天的感觉,与希望和温馨撞个满怀。
(作者为淄博作协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