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红梅 》(宋)苏轼
注释: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偶学小桃红杏色,闲识。
尚余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碍。
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籁。
只看绿叶与青枝。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贬谪途中所作的一道词,一般认为,这首是他贬经黄州时,读到了石延年《红梅》一诗后而作,这也是广被认同的观点。
但是,近日翻看一些旧文时,却看到很多学者对此词有不同的看法,争辩之间,其中竟然还和桂平西山有关系。
![]()
关于此词的观点有二:
一说,广被认知的苏东坡就写了两首《定风波》,没写过《定风波·红梅 》,这第三首《定风波·红梅 》存在很大的疑问了,有学者研究认为,这实际上是后世伪作,并非苏东坡亲作,是后人借苏东坡的名气,“高仿”《定风波》风格的作品,署东坡名,致使后人难辨真假,就误以为是东坡所创,意外流传下来。
二说,此词并非在黄州所作,而是在今天广西桂平西山而作。
分析又有二:东坡贬岭南曾经绕去贵县(今贵港)谒梁孝子墓,路过浔州桂平县;而思陵山,武陵桥,红梅林,只有桂平西山才有这样的场景。
那么,无论此词是否苏东坡所作,真与假,和桂平西山又怎么能扯上关系呢?为何有这样的巧合,又为何产生这样的传说呢?
这就是故事了。
![]()
先说此词的注释“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作。”
《定风波·红梅》被收集在一本《红豆诗集》中(此为引用学者研究文说法,专门翻看此诗集没留意到有这首),此诗集为袁枚所辑,袁枚为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曾在乾隆元年(1736年),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目的地就是广西,他叔父袁鸿时为广西巡抚金鉷的幕僚,正是借藉这个机会,他在广西各地游走,并且写了很多的纪游诗和怀古诗。
鉴于他的诗集风格,后人推测,《定风波·红梅》就是他创作的,即是他游走到浔州府桂平县西山时,听说了苏东坡游历浔州三县的传说后,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与崇拜,在游览了桂平西山风光后,就在“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中,仿东坡气质创作了一首《定风波·红梅》。
现在考究此词的出处,无论真作也好,伪作也罢,也就只有在他这里看到有这一句“注释”,"小序云",也成为“伪作东坡”的证据之一。
![]()
桂平怎么有东坡遗迹呢?
宋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因为政见之争,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像苏东坡之样的“政见异己”就不好过了,被贬出京,一路往南,最后直到今天海南。
也就是在这贬途之中,他到达梧州后,没有直接去贬谪之地惠州,而去了藤州(今藤县)见了弟弟苏辙一面,然后听说了贵州(今贵港)大孝子梁诏的故事,于是专门绕道探访了一下。(前文《广西人文: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广西的故事传说》介绍过的,欢迎阅读)
沿途正好经过了龚州(平南),浔州(桂平),贵州(贵港),这也是今天三地留有东坡遗迹传说的原因之一了,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桂平地方志,贵港地方志都有相关的记述考究,如同治间桂平补用知县王俊臣的《唐御史李明远西山郡主庙游记》,《东坡自藤来浔访梁诏说》,贵县陈璚的《东坡先生至贵县辩疑》等等,这也是后世最开始辩析苏东坡来“浔”的文章了。
只不过,斗转星移,人世间的各种变化,如今,思陵山依然在,还是这座山;武陵桥也还有,只不过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座;而红梅林,可能由于气候变化,在西山上也没有了踪影 。
那苏东坡来没来过桂平,写没写过《定风波·红梅》,都难辨真伪了,只成为地方的一个人文故事流传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