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是土、火、水的藝術,人類文明的象徵。中華陶瓷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便有《陶記》《窑器説》等文獻述其精要。然至近代,國門洞開,西風東漸,社會激蕩,産業維新,陶瓷之著述亦隨之步入一前所未有之開拓時期。在中西文化交流激蕩之下,呈現出關於陶瓷的鑒賞收藏、學術探索的世界級局面,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國家,關於陶瓷的科技探索、歷史追溯、藏品鑒賞、貿易文化都在交流探求之中,陶瓷文獻得以集中刊布。本書所輯録文獻正乃此特殊時代之産物,它們共同勾勒出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中葉,中外陶瓷知識與實踐演變之宏闊圖景。
一、時代背景:裂變與重構的陶瓷文明
近代陶瓷文獻的誕生,源於一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其背景如下。
(一)西方衝擊與民族實業救亡圖存機制
“洋瓷”憑藉其低廉的價格和標準化的品質大舉入侵全球市場,中國、日本等傳統陶瓷産區的産業受到嚴重衝擊。由此産生的“實業救國”思潮,直接催生了旨在改良工藝、振興産業的科技著作、行業概况分析和調查研究報告,如潘吟閣《磁業概况》、杜重遠《遼寧肇新窑業公司一覽》及各類地方瓷業調查報告。
(二)現代科學方法的引入
西方地質學、化學、礦物學、工程學等學科的傳入,爲傳統陶瓷業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文獻中出現了以實驗、數據、計算爲核心的現代陶瓷科技著作,如《中央陶瓷試驗場工作報告》《窑業原料試驗法》《窑業檢驗與計算法》,這與完全基於經驗的古代《陶記》《天工開物》有了本質區别。
(三)全球藝術市場與收藏熱的興起
隨着殖民擴張,大量東方陶瓷流入西方,激發了歐美收藏家、學者對中國陶瓷的研究與文獻著録。從Julien的早期通史,到Hobson、Honey等人的系統性研究,再到伯靈頓美術俱樂部的展覽圖録,構成了一個西方視角下的中國陶瓷藝術史書寫體系。同時,中國本土的收藏研究,如寂園叟《陶雅》、許之衡《飲流齋説瓷》,也在西學影響下,從文人札記向系統化、學科化方嚮演進。
(四)考古發現與“科學”史學觀的建立
安陽殷墟、良渚黑陶、巨鹿宋城等考古發現,爲陶瓷史研究提供了地下實物證據,促使研究目光回向遠古,追溯到史前陶器,從“官窑名器”向下延伸到民間用瓷。陳萬里《瓷器與浙江》《越器圖録》及其對龍泉、越窑的田野調查,開創了“窑址考古”這一全新研究方法,奠定了現代中國古陶瓷研究的基礎。
二、文獻總體特點:承前啓後的多元交響
與此前的古代文獻和此後的現代著作相比,近代陶瓷文獻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二元并存性
二元并存性是最核心的特點。文獻中同時存在着傳統的鑒賞考據,如《古月軒瓷考》《飲流齋説瓷》,與現代的科學研究,如《窑業計算習題詳解》;存在着民族主義的産業憂思,如《江西之瓷業》,與全球視野的藝術史觀,如Oriental Ceramic Art;存在着文言文與白話文、甚至外文并存的表述。這種二元性正是時代過渡特徵的直接體現。
(二)交叉學科性
文獻内容打破了古代單一的古物鑒賞或工藝記載,廣泛涉及科技、陶瓷工藝學、經濟産業調查、地理礦産勘探、考古窑址發掘、藝術史風格斷代、社會學視野下的工匠群體等多個學科領域,呈現出初步的交叉學科研究態勢。
(三)强烈的實踐導嚮與問題意識
無論是科技類著作還是産業調查報告,其目的都非常明確:解决當時陶瓷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如何降低燒製成本?如何改良釉料配方?如何應對洋瓷競争?如何開拓國際市場?這種强烈的現實關懷是許多古代文獻所缺乏的。
(四)國際對話的開啓
文獻内容不再是封閉體系内的自説自話。中國學者開始譯介國外著作,如張澤垚、林維傑譯《窑業檢驗與計算法》。國外學者的研究也被引入中國,如美國福開森的《歷代名瓷》。中外學者的著作開始圍繞相同的器物收藏、相似的學術問題展開,儘管視角不同,但已然構成了初步的學術對話。
三、主要分類
根據文獻的内容與性質,可將其分爲以下幾大類。
(一) 陶瓷科技與工藝革新類
此類文獻標志着中國陶瓷知識體系從“經驗”到“科學”的范式革命。基礎科學理論,如何鼎《窑業原料試驗法》、安德盧《窑業檢驗與計算法》、張澤垚《窑業計算習題詳解》,系統引入了化學分析、礦物鑒定、工程計算等現代科學方法;試驗研究報告,如《中央陶瓷試驗場工作報告》《瓷器顔色釉試驗報告》《十年來之陶業研究與試驗》等,代表了當時國内最高的科研水平,旨在用科學手段復原古瓷名釉、改良現代生産;工藝教材與普及讀物,如吴仁敬《繪瓷學》、馬育麟《陶瓷工藝》、徐應昶《陶器和瓷器》,旨在培養新型技術人才,傳播現代陶瓷知識。
(二) 産業調查與實業振興類
此類文獻是瞭解近代陶瓷業産業狀况的第一手資料,充滿了憂患與革新意識。
全國及區域産業概覽,如潘吟閣《磁業概况》、黎浩亭《瓷器》以及《陶瓷半月刊》,全面介紹了當時中國陶瓷業的分布以及生産、銷售情况;地方瓷業深度調查,這是文獻中最豐富的部分之一,如《景德鎮瓷業史》《河北省之陶業》《醴陵瓷業調查》等,詳細記載了各地原料、工藝、成本、市場及困境;實業計劃與公司運營資料,如《中國製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簡章》《福建省企業公司瓷器廠設計劃》等,展現了試圖以現代公司制度改造傳統産業的努力。
(三) 藝術史論、鑒賞與收藏類
此類文獻承續傳統,但在新視野下有所發展。傳統鑒賞體系的集成與總結,如寂園叟《陶雅》、許之衡《飲流齋説瓷》、邵蟄民《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是對清代以來古董鑒賞知識的系統化整理,是傳統古陶瓷學的集大成之作;專題性研究,如楊嘯谷《古月軒瓷考》、荆子久《鈞窑考證》、程村居士《柴窑考證》,針對某一特定品類或窑口進行深入考據,反映了收藏研究的精細化;開山性的陶瓷通史,吴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是第一部以現代章節體編撰的中國陶瓷通史,具有開創性意義,葉麟趾《古今中外陶磁彙編》則嘗試了中外比較的初步框架;西方及日本的中國陶瓷研究,從Julien的《中國瓷器製作史》到Hobson、Honey的藝術史研究,構成了一個西方藝術史范式下的中國陶瓷闡釋體系,日本學者如上田恭輔、小山富士夫等的研究,則帶有濃厚的東方學色彩,兼具精細考證與殖民視角。
(四) 考古發現與窑址研究類
此類文獻標志着研究方法論上的革命,奠定了現代陶瓷考古學的基礎。史前陶器的發現,將陶瓷史的起點大幅前推,阿爾納《河南石器時代之着色陶器》、何天行《杭縣良渚鎮之石器與黑陶》、施昕更《良渚》等著作,利用了考古學方法;歷史時期窑址調查,如陳萬里系列著作《青瓷之調查及研究》《越器圖録》《瓷器與浙江》,是劃時代的成果,他走出書齋,實地調查龍泉、越窑等窑址,開創了“窑址考古學”這一全新領域。金重德《越州古窑研究》、徐淵若《哥窑與弟窑》等都是這一新風氣的延續。
(五) 展覽圖録與收藏著録類
此類文獻反映了陶瓷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流通與地位構建。《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説》是民國政府首次大規模組織國寶級文物出國展覽的見證,具有極高權威性;伯靈頓美術俱樂部、大維德基金會等衆多西方公私收藏機構的圖録,不僅著録器物,更反映了西方審美趣味和分類斷代體系的建立。
(六) 教育普及與文化傳播類
徐應昶《陶器和瓷器》、黎浩亭《瓷器》以及葉紹鈞、吴研因、王志瑞等《陶器和磁器》,這些著作旨在向大衆和青少年普及陶瓷知識,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四、 與古代、現代文獻之比較
相較於古代文獻,近代陶瓷文獻突破了“工藝記録+古董鑒賞”的單一模式,其知識來源不再是單一的師徒經驗或文獻考據,而是擴展至科學實驗、田野調查、考古發掘和跨文化比較。其寫作目的也從“存録”變爲“改良”與“復興”。
相較於現代文獻,近代文獻是“開創性”的,但也是“初步”的。其科學分析手段在今天看來或許粗糙,其藝術史論述或許帶有殖民或進化論色彩,其産業調查或許不够系統,但它奠定了幾乎所有現代陶瓷研究分支的基礎,提出了許多至今仍在探索的核心問題。現代研究是在其搭建的框架上,運用更精密的科技手段(如元素分析、微觀結構觀測)、更成熟的理論范式(如全球史、物質文化史、社會史)、更豐富的考古材料進行的深化與拓展。
五、作用、意義與文化折射
這批文獻的作用遠超出陶瓷領域本身,已涉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流碰撞,農業、手工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手工製作模式向現代科技製作模式的過渡,中華民族面臨的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及其引發的發奮圖强、尋求自救的强大意願,企圖恢復古代優勢産業、實業救國、振興工業的勃勃雄心,以及前赴後繼、不畏艱難險阻的民族氣概,這些都表現在文獻史料中。
在這一時期,中國陶瓷外銷漸成低谷,但由陶瓷而産生的文化、藝術、科技、工藝交流却十分密切,這是近現代中國大開國門的時代,因而含有空前的歷史與時代信息,它同樣是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縮影與精彩篇章。
(一)它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在微觀領域的精確記録。從一條瓷土礦脉的成分分析,到一個瓷廠的成本核算,再到一場國際展覽的策劃,無不折射出國家在科技、經濟、文化上尋求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探索。
(二)它們反映了中西文化碰撞與對話的複雜圖景。既有西方“科學主義”對東方“經驗主義”的衝擊,也有中國學者以“國粹”對抗“西化”的文化堅守,更有在碰撞中産生的全新認知。
(三)它們塑造了“中國陶瓷”的現代身份。通過科學研究,揭示了其物質構成的奥秘;通過藝術史書寫,確立了其美學價值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通過産業呐喊,“唤醒”了其作爲民族工業一部分的經濟屬性。陶瓷從此不再是奇技淫巧或玩物,而是民族智慧、國家資源與文化象徵的綜合體。
(四)它們是一個古老行業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艱難轉型的忠實記録。它們既有對往日輝煌的深情回望,更有面向未來的急切求索;既飽含对民族情感的堅守,也展現了接納新知的氣度。其價值,不僅在於陶瓷領域的專深學問,更在於它們作爲一面棱鏡,折射出近代中國在科技、經濟、文化領域走向現代化的複雜而曲折的歷程。
(五)整理與研究這些文獻,對於我們深刻理解中國陶瓷史的近代脉絡,乃至把握中國社會近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一個側面,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周思中
二〇二五年九月
![]()
近代陶瓷文献汇编(全二十五册)
编著者:周思中 编
定价:20000.00元
ISBN:978-7 -5013-861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献出版中心
供稿 | 孟颖佼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