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艺术圈最敢说真话的“叛徒”。
四十年前,她曾因揭露五十幅真迹造假,被台北故宫“封杀”数十年;
![]()
被普林斯顿开除后,她在53岁拿下牛津博士学位;
80岁,她在学术生涯巅峰期剃度出家,青灯古佛旁仍手不释卷。
谁也没想到,年过九旬,这个被主流排斥的异类又因一句“我发誓,永远活在12岁”的姿态火爆互联网。

一段讲述宋代汝窑秘辛的即兴讲解,三天播放破千万,年轻人称她为“最飒国宝奶奶”。
不少网友热评:
“太飒了!这就是91岁的白富美!”

▲ 徐小虎
她就是徐小虎,那个花甲之年仍不服规训的顶级白富美。
01
一朝觉醒的顶级白富美
1934年的南京,徐小虎出生在一个显赫之家,是典型的白富美。
祖父徐树铮,是北洋时期名震四方的将领;父亲徐道邻,是留学归来的法学俊杰。
![]()
若按既定的剧本,她本该成为那个时代标准的大家闺秀:
在深宅大院里习字作画,待到及笄之年,择一门当户对的夫婿,从此相夫教子,安稳度日。
![]()
然而,这份优渥并未让她变得娇弱。相反,徐小虎骨子里带着一股“不服”的劲儿。
战火纷飞的年代,她随家人辗转于罗马、重庆、上海。
![]()
在重庆歌乐山上,年少的徐小虎每天放学后,都会独自坐在山路旁一棵松树下的方石上,眺望着山下沙坪坝平原和蜿蜒如带的嘉陵江。
![]()
“就是在那里,”她后来回忆道。
“在从歌乐山看到的景象里,奠定了她对自我,对宇宙,对永恒,对真理的感受。”
![]()
十二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看着身边那些渐渐失去真诚、变得圆滑世故的大人,她在月光下发誓:
“我发誓,永远不要超过十二岁。”
![]()
成年后,她像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女性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求学、结婚、生子的过程。
表面上,她是相夫教子的徐夫人;内心里,那个十二岁的灵魂却从未停止躁动。
转折发生在一次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史课堂上。
![]()
1964年,已结婚生子的徐小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史。
当教授指着幻灯片上的传世名作侃侃而谈时,徐小虎却皱起了眉头:
“老师,我觉得这幅画的笔墨方式不对。”
![]()
教室里一片寂静。教授推了推眼镜:“这是经过多位权威认证的。”
“可是,”她固执地追问,“如果只相信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感受,那我们学习艺术史的意义何在?”
这样的对话在课堂上反复上演。
![]()
她发现,即便是顶尖学府,其研究方法也严重依赖文献与风格类比,缺乏对材质、笔触、墨色等“物质性”的深入分析。
最终,徐小虎被普林斯顿“请”出了校门。
![]()
导师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她:
“你不是学术材料,我不能把你塑造成好学者。”
“我会让你一辈子不能在这个领域工作!”
若是旁人,遭受如此打击,或许早已心灰意冷。
![]()
但徐小虎没有。被普林斯顿开除,反而让她更加确信:
真理不在权威的话语里,而在作品本身之中。
她做了一个当时让所有亲友都无法理解的决定:
以而立之年,重新做回学生,拜师旅居纽约的收藏家王季迁,从头学习中国书画鉴定。
![]()
▲ 2003年,徐小虎和王季迁合影
在随后的八年里,她成了王季迁家中的常客。
每天,她都要乘一个多小时的火车从普林斯顿到纽约,然后转乘地铁到王季迁家中,一学就是一整天。
![]()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从最基础的笔墨线条学起,慢慢领悟到中国书画的精髓。
![]()
这段经历,让她从一个“纸上谈兵”的学子,蜕变为能与古人笔墨精神直接对话的修行者。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她。
02
被台北故宫封杀的四十年
1980年,46岁的徐小虎移居中国台北,开始研究台北故宫藏画。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就是这一举动会让自己踏入一场长达四十年的学术寒冬。
![]()
当时的故宫院长蒋复璁是徐小虎父母的媒人,特许她每日提看15幅馆藏原作。
第一次走进故宫库房的情景,她至今记忆犹新:
管理员推着车,车上放着15个盒子。
打开盒子,取出画作,展开那一刻,徐小虎仿佛回到了古代。
![]()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了一个让她震惊的事实:
在台北故宫收藏的50多幅传为元代画家吴镇的作品中,绝大多数在笔墨、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时代错位。
![]()
第一次发现这一事实,徐小虎惊得高烧病倒,躺了三天。
之后,她才鼓起勇气再次进宫提画,一去就是六次。
经过严谨的比对分析,她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50多幅传为吴镇的作品中,只有三幅半是吴镇真迹,其余多为明清时期的摹本或仿作。
![]()
随后,徐小虎又发现:
五代画家董源和巨然的收藏作里没有一幅是真的,范宽只有一张,南宋马远、夏圭名下也没有真迹。
![]()
▲ 《雪竹图》局部
一种巨大的彷徨笼罩了徐小虎:
原来最难的不是在藏馆里找到大师的假画、去伪存真,而是在无数的假画里仔细挑选究竟哪一幅才是真的。
![]()
▲ 《容膝斋图》
蒋复璁院长得知后,反应颇为开明:
“有赝品吗?么我们应该马上开始研究,把真伪区分开!”
![]()
然而,好景不长。
1983年蒋复璁退休后,新任院长听闻故宫有假画,极为不悦,直接禁止徐小虎再提画研究。
![]()
“他可能被伤自尊了。”
“似乎(如果有赝品)就是皇帝没穿衣服。其实,皇帝没穿就没穿嘛!”
![]()
▲ 《双桧图》局部
但这只是她漫长孤寂之路的开始。
1987年,53岁的徐小虎凭借这项研究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
她的博士论文《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创造性地融合了三种研究方法:
西方的结构分析法、中式的“笔墨”鉴定法,以及日本收藏的中国古画参照系。
牛津的教授对这套方法论赞誉有加,但当她带着博士头衔回到台湾时,等待她的却是学术圈的集体封杀。
面对徐小虎严谨的学术结论,主流学术圈的名流避之唯恐不及。
![]()
在那个强调“权威不容置疑”的年代,徐小虎的言论无异于投石入水。
不但没人与她讨论书里所提出的问题,徐小虎的名字反而好像瞬间由专业机构与学术刊物间消失,成为一个不存在的人。
![]()
不久后,她发现自己被排除在所有学术项目之外,名字从研讨会名单中消失,申请调阅藏品的请求石沉大海。
更有传言称,台北故宫高层下达“禁令”:不得引用徐小虎的研究,不得邀请她参与任何活动。
![]()
“我仿佛成了烫手的山芋。”
这场封杀持续了十余年,甚至蔓延至整个艺术圈。
出版社不敢出她的书,大学不愿聘她任教,昔日同窗避而不见。曾经意气风发的牛津博士,竟成了学术界的幽灵。
![]()
面对这些,徐小虎固执而沉默。
她并没有平庸符合那些看似“正确”的观点,而是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继续她的田野研究。
![]()
![]()
而这段被封杀的岁月,持续了整整四十年。
03
九十一岁的互联网网红
2014年,80岁的徐小虎做出了另一个让外界讶异的决定:剃度出家。
许多人以为这是对世俗失望后的遁世之举。但熟悉她的人知道,这不过是她又一次不合常规的选择。
![]()
“我需要更纯粹的心,”她解释说,“来看清更本质的东西。”
出家后的徐小虎,气质愈发沉静。
![]()
青灯古佛旁,她依然手不释卷。
出家对她而言,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
在寺庙修行中,徐小虎也没有放弃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
她仍然参加各大学术讲座、教授对艺术史求知若渴的晚辈。
2023年,她的一段讲座视频意外走红。
![]()
视频中,91岁的徐小虎银发卷曲,眼神清亮,正用带着吴侬软语腔调的普通话,讲述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认知:
“大人很笨,他们的爱不太聪明。”
![]()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段视频一夜爆红。三天内,播放量突破千万。
“天啊!奶奶太飒了!”
“91岁?这状态比我19岁还好!”
![]()
年轻人疯狂地在评论区表达着他们的喜爱。他们称她为“最飒国宝奶奶”,为她不改的赤诚与通透的智慧所折服。
![]()
更让她欣慰的是,新一代的艺术史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她的理论。多个国际博物馆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参与鉴定工作。
![]()
就连台北故宫的年轻研究员也私下表示:
“徐教授当年的很多观点,其实是对的。”
徐小虎曾在采访中直言:
“大人笨。因为他们说的话常常随从着一种不真实的价值观。”
![]()
她始终保持着12岁那年的誓言,拒绝成人世界的虚伪。
从普林斯顿的叛逆学生到牛津的大龄博士,从被台北故宫封杀的学术异端,到八旬出家的修行者,再到如今91岁的网红奶奶……
![]()
徐小虎用她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画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
如今,在她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幅自己写的字:
“五十三始求真,八十得自在,九十一犹未晚。”
![]()
这条被封杀了四十年的求真之路,终于在她满头白发时,等来了最响亮的回响。
而那个永不妥协的灵魂,依然在路上,步履不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