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雪平 通讯员 张腾飞
随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力度持续加大,诈骗团伙的赃款转移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呈现出隐蔽化、碎片化、日常化的新特征。德州公安结合近期案件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诈骗类型,广大市民朋友务必提高警惕。
1.冒充客服类诈骗是最常见的诈骗类型之一。
网购达人小陈接到“某宝客服”电话,称其包裹丢失可获双倍赔付。小陈按对方指引下载“理赔”APP并开启屏幕共享,银行卡内5.8万元被瞬间转空。
广大市民朋友务必在正规平台联系商家客服,坚决“不下载、不共享、不借贷”,所有要求你“转账”“贷款”“屏幕共享”的客服,都是诈骗。
2.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则是单案损失巨大的诈骗类型。
退休教师李阿姨在某社交平台结识“贴心男友”,在其诱导下于“某国际证券”平台投资养老积蓄。前期小额盈利成功提现后,李阿姨追加投入共计22万元,平台瞬间关闭,“男友”人间蒸发。
广大市民朋友务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切勿轻信陌生网友、陌生APP推荐的所谓“高收益”项目。
3.刷单返利诈骗发案量一直占比较高。
某公司职员小王,被“短视频点赞赚钱”广告吸引,初尝甜头获利百余元。随后被诱骗垫资进行“高级任务”,累计投入8.7万元后,平台无法提现,客服失联,辛苦积蓄化为乌有。
广大市民朋友务必警惕任何要求做任务“垫资”“投资”才能获得收益的说辞,牢记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不明软件不下载、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需核实。
4.诈骗洗钱模式更新迭代。
郑重提醒:随着“两卡”治理和技术反制的不断深化,诈骗分子通过“线上诈骗、线下取现”或购买贵重物品邮寄的模式,逃避公安机关侦查。诈骗分子以规避相关行业监管,例如所从事的刷单违规、投资属于违规内幕交易等理由,要求受害人使用现金、黄金或其他实物送往指定地点或寄给陌生人,通过“人钱分离”“人货分离”的方式,利用现金和黄金的匿名性,人为制造侦查断点。
广大市民朋友凡是网络上要求取现送往指定地点或有人上门来取,以及购买黄金等邮寄给陌生人的都是诈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