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贵州“村BA”现场的侗族大歌,到湖南“村厨”背后的苗绣工艺,再到江苏“村跑”现场的农民版画……“村字号”文体活动接连走红。
11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指出: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超七成。
从星火燎原发展为遍地开花,“村字号”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画卷,增添了最富生机、最具烟火气的底色。它让乡土文化从“被保护”的静态存在,跃升为“我参与”的活态传承,既滋养精神家园,又通过农特产品、文旅消费,释放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然而,当“村味”沦为流量密码,当“村BA”被简单复制,则须警惕“热过头”的陷阱:有的地方将传统文化简化为“拍照打卡点”,民俗仪式异化为“表演秀”,文化内涵被逐渐稀释;有的活动盲目套用模板,缺乏对本土文脉的深度开掘,导致“千村一面”,让“村”字失去应有的独特性与生命力;更有甚者,活动开始时一哄而上,热度一过即归于沉寂,陷入“一阵风”的怪圈。文化传承若只求“热”不求“深”,终将如沙上筑塔,一触即溃。
“村字号”要走得远,就不能只图一时之“热”,须学会“慢下来”。“慢”,不是停滞,而是沉淀;“慢”,不是保守,而是深耕。在热与冷、快与慢、形与神的辩证中,把握好分寸。
“热”在参与,“冷”在思考。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源头活水,但热情如果缺乏理性引导,就可能沦为喧嚣的泡沫。真正的文化传承,不能止于“围观”,而应走向理解与认同。地方政府与文化工作者当沉下心来,系统梳理乡村文化素材,避免将文化传承简化为“办活动、拉横幅、拍视频”的表面文章,需让文化在深度思考中深深扎根。
“快”在传播,“慢”在培育。短视频让“村BA”一夜出圈,直播带货让“村厨”走向全国,体现现代传播的“加速度”。同时应该认识到,不能因追求“爆红”而牺牲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让青年人愿意学、留得住、传得下,才是“快传播”背后须夯实的“慢功夫”。
“形”在创新,“神”在守正。“村字号”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不能脱离文化母体。贵州“村BA”之所以持久不衰,正因其与苗族“吃新节”深度融合,是节日的一部分而非节日的装饰品;印江“村戏”将地方戏曲、民俗技艺编排成现代舞台语言,但故事内核、情感逻辑、价值取向始终根植于乡土。创新是手段,守正是目的。若为迎合流量而扭曲本意,无异于“削足适履”。
推动“村字号”行稳致远,需从“热运行”转向“深治理”。既要“深挖”,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明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精育”,支持本土文化带头人,培育“新乡贤”,让文化传承有主体、有队伍;还要“长治”,将“村字号”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与党建、产业、人居环境协同推进,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村字号”不该只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点缀”,而应成为驱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当村民在“村戏”中唱出祖先的智慧,在“村跑”中丈量土地的深情,他们不仅收获了掌声,提高了收入,而且增强了乡土认同和文化自信。
“村字号”的“热”,是乡土社会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而它的“慢”,则是其走向成熟、迈向卓越的必由之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上,我们既要以极大的热情拥抱这破土而出的文化活力,更要以足够的耐心和智慧,用“慢”的功夫去沉淀记忆,用“深”的治理去激活基因。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常嫦 张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