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临近,却未见往昔的平静过渡。今年的改选,美国强推打破“地区轮换制”,中国明确表态捍卫既有规则,不排除动用否决权阻击美方支持人选。
围绕这个职位的争夺,已远不止人选之争,而是一次关于全球治理权的深层博弈。
![]()
地区轮换制的由来
联合国秘书长的遴选制度,看似程序化,实则政治性极强。现在用的“地区轮换制”的规则,最早正是在一场背景复杂的对峙中被确立下来。
1981年,时任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寻求连任,得到了美苏的双重支持。中国则支持坦桑尼亚外长萨利姆,理由是轮换原则与发展中国家代表性。
当时中国一口气投下16次否决票,最终迫使美苏接受妥协人选德奎利亚尔。这一事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奠定了“小国优先、五常不参选、连任不超两届”的不成文规则。
自那之后的六任秘书长中,除去安南和潘基文,其余四人均来自亚非拉地区。不仅保证了秘书长人选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联合国在大国平衡与小国参与之间的微妙协调。
![]()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从最初打破旧有规则的挑战者,逐步转变为制度的坚定维护者。这种角色转变,既反映出外交战略的成熟,也说明中国对联合国制度稳定性的重要性有着更深层的认知。
即便在2016年,当东欧国家推动出现首位女性秘书长时,候选人仍未跳出地区轮换的框架。可见,该制度不仅延续了数十年,更成为全球治理公平性的象征。如今美方提出打破此规,无异于掀翻谈判桌,重新洗牌。
![]()
从“择优”到“择己所用”
美国此次提出“全球择优”,表面是为选出最有能力的秘书长,实则是为掌控联合国话语权另谋出路。联合国秘书长虽然职位有限权力,但其在国际舆论与道义制高点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过去几年,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公开批评美方政策,尤其在气候变化、加沙冲突等问题上立场鲜明。这让华盛顿感到掣肘。美国国家安全圈内部已多次表达不满,前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甚至直言,“秘书长应该是支持美西方主张的人”。
![]()
美国国务院正在推动遴选一位“符合改革方向”的候选人。所谓改革方向,更多是指对美国政策的配合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机制完善。
然而,美方这一设想,在国际社会遭遇冷遇。拉美国家联盟率先集体反对,欧洲主要国家也态度模糊。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至今只有美国一国明确支持打破地区轮换制度。这种孤立态势,反映出所谓“择优”的逻辑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服众。
从制度角度看,打破轮换制意味着秘书长选拔将丧失地理均衡性,最终沦为少数强国博弈的棋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长期由欧洲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则基本被美国垄断,早已引发非西方国家的不满。
如果联合国秘书长也滑向同一方向,那些中小国家的声音将被进一步边缘化。美国口中“择优”选贤,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力集中。
![]()
中俄立场趋同
面对美方推进的新规则,中方态度鲜明。11月1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大上指出,秘书长遴选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不能被个别国家政治意图左右。
中方强调,现行制度是在联合国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打破将严重损害联合国的权威与公信力。傅聪则进一步明确表示,中方将与有关国家密切协商,不排除动用否决权维护制度稳定。
俄罗斯也迅速表态支持。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表示,美国以“民主对抗专制”为幌子,实为谋求制度优势,破坏多边主义根基。俄方提出,将秘书长选举议题纳入安理会议程,确保程序公开与合法。
![]()
当前的中俄立场,虽不具有对称性,但在秘书长选举这一议题上形成了高度协同。这种协同不仅是战略需要,也是对国际秩序稳定的共同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否决权在联合国体系中虽具争议,却是大国制衡机制的重要组成。数据显示,从1996年至2023年,中国仅动用过16次否决权,且多集中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地区稳定议题上。这种克制使用的态度,也让其此次可能动用否决权更具正当性。
有分析指出,中方可能采取“阶梯式否决策略”,先通过外交磋商、再发出明确警告,最终在必要时才动用否决权。这种策略不仅延续了1981年的经验,也避免局势一开始就陷入对抗。
传统上,联合国秘书长由安理会五常协商达成共识,再由大会确认。任何一国动用否决权,均可阻止人选通过。中俄立场趋同,使美国推动的规则变更面临实质性拦阻。
![]()
当年中国打破欧美主导的选举规则,是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言权;如今维护轮换制度,是在守住多边秩序的制度根基。角色变了,立场未变,本质仍是争取公平。
美国推动的“全球择优”,倘若得逞,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非洲、东欧等地区国家也可能提出自己的“例外主张”,联合国长期以来维持的地理平衡将被打破,制度信任将逐渐流失。
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场秘书长选举被外界视作一次制度检验。在全球格局加速演变的当下,联合国若不能维持基本规则,将很难继续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
![]()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不仅是一次人事之争,而是一次制度方向的辩论。是维护多极共治,还是滑向强权主导,未来几年或将由这一次秘书长改选定下基调。
中国所守护的,表面是轮换规则,实质是一个日益多极化世界的制度空间。联合国属于所有会员国,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传声筒。秘书长的职责,是协调、是服务、而不是服从。
中美围绕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角力,是一次关于权力、规则与未来秩序的深层博弈。谁执掌联合国,不只关乎人选本身,更关乎规则是否还能维持公正。
中国的立场清晰而坚定,捍卫制度公平,不仅为自身发声,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守住最后的发言权。未来的联合国,或许正站在一场秩序重构的门槛前。
参考信息:谁是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2025-11-12 17:12·看看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