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4日,一位40多岁名为美穗子的日本妇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人民大会堂。大会堂的沙发上坐着等待她的,正是我国的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
![]()
当美穗子进入大会堂后,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的聂荣臻元帅。她知道,这个面容和善气度不凡的老人,就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想要再次见到的人。看到聂老跟她招手,激动的她再也忍不住,快步上前,几乎在达到聂老身边的同一时间,她眼含热泪,深情地唤了一声“父亲”,然后双膝跪地向聂老行了一个庄重的跪拜大礼。
![]()
看着眼前这个对自己行跪拜礼的女子,聂荣臻元帅也感动不已,赶忙将其扶起身来,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多年来的牵挂可以放下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聂元帅一生南征北战,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太多时间留给家庭,膝下唯有一女叫做聂力。
既然如此 ,那眼前这个“女儿”又是从何而来呢?
而且她既然叫聂元帅为“父亲”,为何她自己又是日本人呢?
![]()
要问这个美穗子为何突然到中国认亲,我们还得从1980年初的一篇报道说起。
1980年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并配图《将军与孤女》组照。文章以温和的口吻,深情讲述了晋察冀司令员聂荣臻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本着人命关天的原则不顾危险救出两个日本小女孩,并安排专人悉心照料,还冒险将她们送往井陉城内日军据点的故事。
此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出,立刻成为当时日本新闻界和社会群体的热点。而随着文章中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中日两国很快掀起了寻找美穗子的热潮,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万幸的是在两国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日本媒体终于找到了住在日本九州宫崎县都城市的美穗子。
![]()
当时美穗子已经四十多岁了,她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商店,两人育有三个孩子,在看到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后,美穗子十分激动,立马给聂帅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深切地感激了元帅当年的救命之恩,并回忆起了那段难忘的经历,可奈何情谊绵长,笔下的信纸却篇幅有限。
要想真正再现当年的情景,我们只能将时间拨回美穗子四岁那年,那场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
![]()
1938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发展日渐壮大。与此同时,国共双方的摩擦也一直不断为了缩小并控制抗日力量。
从1938年秋开始,日本一边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希望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议和,一边把分散在长城、华北和东北的一部分军队集中起来,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
但1939和1940夏季的两次扫荡,却使得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日方的力量分散,无异于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
![]()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聂荣臻及其部队负责正太路石家庄至平定段的破袭任务,在这个任务中,娘子关到井陉煤矿段是重点攻击的地区。由于井陉地势险要,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井陉有煤炭这种极其重要的战争资源,因此日本在全面侵略中国之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将井陉占领,并抽调日本侨民到这里开采。
为了保护自己的掠夺成果,狡猾的日军在新旧矿区外,都修筑了一堵高墙并辅以电网、明碉暗堡几十个加以防范。然而,为了更无后顾之忧,日军还在北面的山上修筑了一个外围阵地,调派了300余日伪军,长期驻守在这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这次任务中,负责攻打井陉的是晋察冀中央纵队的三团,三团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作战计划,根据部署,四连负责在夜幕降临之后发起进攻,拿下矿区旁边的土山上的最高点。
![]()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当天晚上10点随着连长韩金铭一声命令,攻击部队立即对土山上的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经过数个小时的拼死奋战,我方终于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很快拿下了土山。
可八路军攻占了制高点的同时,敌人也好似发了疯一般用火力将小土山封锁,为保存我方实力,韩金铭只好奉命指挥部队下撤。
而就在下山途中,通信员杨仲山却发现两个被吓坏了的小娃娃,正坐在碉堡里横七竖八的尸体中间哭喊,为了保护两个孩子,韩金铭让杨仲山把她们送到救护所,接到命令,杨仲山带着孩子到达了营部,并将这个两个孩子交给了营长。
而这个两个小女孩,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四岁的美穗子和她一岁的妹妹琉美子。
![]()
美穗子的父亲是井陉火车站的副站长,八路军发起攻击后,母亲觉得碉堡里有日军防守会比较安全,于是将两个孩子带到这里来。然而让这一家人没有想到是,为阻止我军前进,残暴的日寇根本不顾自己的侨民,只管一味地用迫击炮猛轰,美穗子全家躲在紧靠车站的碉堡里,闭着眼睛等待着危险过去,黎明来临。
可他们最终等来的不是生还的奇迹,而是来自自己国家的炮弹,日军的炮弹从天而降,美穗子的母亲当场被炸死,父亲则受了重伤,惊慌失措的姐妹俩只能绝望地大哭,直到被下山的八路军战士发现。
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士兵们还是顶着炮火将其父亲也带回去包扎,可由于伤势太重,最终不治身亡。
![]()
两个日本小女孩,居然来到了八路军的指挥所。
这事虽然听上去奇幻,但确确实实是发生了,有人吵着要把这两个敌人的孩子扔出去,也有人觉得稚子无辜,不应该把仇恨加注在她们身上。
一时间,如何安置这两个孩子成了难题,下面的人不敢隐瞒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聂荣臻,和底下心地善良的八路军战士一样,接到报告的聂荣臻也觉得日军虽然罪恶滔天,但这两个娃娃毕竟是无辜的,何况她们如今还失去了父母。
战火纷飞的年代,身在异国他乡,如果咱们中国人不救她们,两个孩子只有死路一条。
想到这里,聂荣臻立刻对下面发出指示:“部队的同志做得好,我们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对放下武器的俘虏,八路军还以礼相待,何况是孩子,叫他们立即把小孩送到指挥所来。”
![]()
两个日本小姑娘被送到指挥所后,聂荣臻特意前去看望,看到那个小的因为失去母亲饿得直哭,聂荣臻赶紧安排人在附近找了一个奶妈;而看到那个大一点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恐,聂荣臻则俯下身温柔地安慰她,还专门洗了梨给她吃。
看着眼前这个和蔼的伯伯,美穗子感到心安不再惊恐的她,甚至还主动去拉聂荣臻的手。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美穗子也对聂荣臻越来越信任,在指挥部的时候,总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在聂荣臻的身后,一刻不离。
但指挥部比较是行军打仗的地方,养个孩子在这里确实不太方便,再加上后来的战事越来越紧张,思前想后,聂荣臻决定还是把两个孩子送回到日本人手中。做完决定之后,他给日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讲明了两个孩子的来历,并强烈谴责了日本兵毫无人性的行径。
写好信之后,他又找来一个老乡,拿着他的信将两个孩子送到日军驻地。临行前,聂荣臻还不舍地抱了抱两个孩子,又嘱咐老乡务必好生照顾,小心翼翼的样子不像是对待敌人的孩子,倒像是送两个出远门的“女儿”。
![]()
老乡把孩子们放在箩筐里,一路挑着向日军驻地的方向走去,最终把孩子平安地交给了日军。但由于妹妹琉美子年纪太小,又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单薄的身体还是没能扛住,回去没多久就夭折了,只有姐姐美穗子活下来了。
后来美穗子被送回到日本,交给姥姥和大伯抚养,那时的美穗子虽然年纪尚小,但对于中国八路军和聂荣臻做的这一切,她一直记在心里。而在她内心深处,也早已把这个救了自己和妹妹的伯伯,当成了“父亲”。
小小的她常常向姥姥讲起自己“吃梨”和“坐挑筐”的事情,在讲述的同时,她也真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回到中国,亲自感谢“父亲”当年的救命之恩。
等了这么多年,如今知道当年的救命恩人在找她们,美穗子十分激动,她几乎是立刻就下了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
1980年7月14日,美穗子带着三个女儿,在日本大使吉田健三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见到了阔别40多年的聂荣臻。于是就有了视频开头的那一幕,双方的情绪缓和之后,聂荣臻这位"中国父亲"问起了这个 “日本女儿”多年来的状况,“父女”二人时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整个大会堂都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
临别之前,美穗子还特意拿出了,自己从日本带来的一幅字——“中日友好万古长青”赠给了她的"中国父亲",她知道,这也是她和"中国父亲"共同的期望。
![]()
而自1980年那次来中国之后,美穗子又多次来到中国看望聂荣臻元帅,作为中日友好代表来华参与活动,“聂帅救孤”这件事也成为中日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救敌人的孩子?
但实际上,答案就在如今的中国人身上!
世界之大,民族林立,但除了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延续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繁华会没落,霸权会消逝,唯有民族的根骨,生生不息。而我中华民族的根骨,除了有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气魄,更有以人为本,深仁厚泽的善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