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位低,湖岸堤沉积物颗粒大,这揭示了沉积学中一个核心原理: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直接反映了沉积时的能量(水动力)条件。
简单来说,湖岸堤沉积物颗粒大,恰恰是因为湖泊水位低。这两个现象是同一成因(气候变得干旱)下的共生结果,并且存在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解这个过程:
1. 为什么湖岸堤的沉积物颗粒大?
湖岸堤是波浪将泥沙、砾石推向岸边堆积形成的垄岗状地貌。其沉积物颗粒大小主要受波浪能量控制。
(1)高能量环境:波浪越大,其携带和搬运沉积物的能力就越强。细小的泥沙和粘土颗粒很容易被悬浮起来并被水流带走,而只有那些重量较大的粗砂、砾石甚至卵石才能在被波浪冲刷上来后,稳定地留在原地堆积。
(2)分选作用:波浪作用就像一个“自然筛子”。它反复冲刷和筛选沉积物,将细颗粒物质带走,留下粗颗粒物质。因此,形成的湖岸堤沉积物不仅颗粒粗,而且分选性好(颗粒大小比较均匀)。
所以,粗大的颗粒是强波浪高能量环境的直接证据。
2. 为什么湖泊水位会低?
湖泊水位的下降通常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往往反映了区域气候或水文条件的变化:
(1)气候变干(最常见原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2)构造抬升:湖区地壳抬升或出水口被下切,导致湖水更容易排出。
(3)人类活动:例如上游修建水库、过度取用水资源等。
3. 关键联系:低水位如何导致颗粒变粗?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低水位不仅是一个结果,它也是导致岸边波浪能量增强、从而形成粗颗粒湖岸堤的直接原因。
(1)湖盆形态效应(“洗脚盆”效应)
①想象一个浴缸或一个碗。当水很满的时候,波浪从深水区传播到岸边,需要经过很长的浅水区,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被海底摩擦大量消耗,到达岸边的波浪能量已经较弱。
②当水位下降后,湖盆边缘大面积的浅水区域出露成为陆地。波浪在深水区形成后,很快(经过很短的浅水区)就到达了新的湖岸。由于在浅水区摩擦损耗的能量大大减少,波浪的能量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到岸边。
(2)波浪作用的集中
①低水位时,湖泊面积缩小,同样的风力作用在更小的水域上,有时也可能更容易生成较大的波浪。
②波浪的能量更加集中地作用在更狭窄的湖岸带上,冲刷和筛选沉积物的能力变得更强。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气候干旱 → 入湖水量减少 → 湖泊水位下降 → 浅水区面积减少,波浪能量更有效地到达岸边 → 岸边的水动力(波浪)能量增强 → 细颗粒物质被带走,粗颗粒物质被筛选留下 → 形成颗粒粗大的湖岸堤沉积
4.总结与类比
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理解: 就像在海边,当潮水(水位)高的时候,海浪冲到沙滩上力量较弱,留下的是湿润平整的细沙。当潮水(水位)退去后,你会看到在高潮线附近留下的是一条由贝壳、砾石等粗大颗粒组成的滩脊,这就是因为退潮后,波浪能量更直接地作用在更高的位置,筛选出了粗颗粒物质。
因此,地质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古老的湖相地层中有颗粒粗大的湖岸堤沉积时,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相标志,推断该地层形成时的古湖泊正处于水位较低、气候相对干旱的时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