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迎来重大消息。
8月15日,沪苏南通新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由上海机场集团持股51%、南通城建集团持股49%,经营范围覆盖机场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
此举标志着沪通两地合作共建的南通新机场(即“上海第三机场”)从规划阶段进入实质推进期。
![]()
来源:天眼查
南通新机场,被定义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海机场集团主导运营,未来将实现与浦东、虹桥的航班一体化调度及“一票联程”服务,也因此被称为上海的“第三机场”。
如此也推动沪通两地在新机场合作共建上更进一步。早在2023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显示,上海机场集团和南通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从事民用机场的投资、建设、运营等,其中前者占股51%,后者占股49%。这也意味着,未来南通新机场将由上海机场方面主导。
此前,在2024年6月26日晚推送的官方微信中,上海机场集团官方确认与南通市政府共同签订了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南通新机场均被外界冠以“上海第三机场”的称号,正是因其承担着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重任,未来将承接上海及周边地区部分溢出客源。
谋划6年,第三机场终于要动了
我们先看回顾下上海第三机场的规划历程。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项目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定位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骨干机场,承担分流上海溢出客源、辐射长三角北翼的重任。
2020年9月,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复南通新机场选址方案,确定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为首选场址。
![]()
规划示意图
2020年,上海机场集团与南通市政府签署《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明确由上海机场集团主导运营。2023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示双方将成立合营企业共担投资建设运营。2024年6月,上海机场集团官方确认合作共建协议,启动实体化运作准备。
![]()
在2023年11月,曾有南通新机场延期建设的传言。根据一份调研报告,新机场原计划2023年11月开工,但存在资金、技术、环保和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延期建设(该消息未经官方证实)。
从纳入规划,到6年后的今天正式启动,南通新机场终于要来了!
新机场建成后,魔都将成为国内唯一拥有3个国际机场的城市,旅客吞吐量最大达到2.1亿人次,远期则达到2.5亿人次!
![]()
![]()
上海南通国际机场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直线距离约111公里左右!
![]()
为什么选择是南通?
空域资源:破解上海“天路拥堵”的关键
上海是我国飞行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空域资源紧张,航线交叉密集,航班延误频发。若在上海境内再建新机场,空域协调难度极大,飞行安全也将面临挑战。
![]()
而南通地处长江北岸,位于上海航空走廊的北延伸线上,空域相对宽松。将第三机场设于南通,不仅能有效分流上海地区的航班压力,还可优化航线布局,提升整个区域的航班正点率。新机场与浦东、虹桥形成“三角协同”,通过高效的地面交通连接,实现“多机场系统”一体化运营。
经济协同: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从经济地理视角看,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是上海1小时经济圈重要城市。第三机场落户南通,将直接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发展,强化上海对长江以北地区的辐射力。
机场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聚。南通依托新机场,可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吸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机场建设也将加速南通与上海的同城化进程,推动交通、产业、人才等多方面深度融合。
对上海而言,第三机场释放了其航空运输潜力,巩固了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为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两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场群。
交通连接:高效联运的枢纽设计
新机场规划建设时,特别注重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衔接。通过沪通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等多条轨道交通,南通机场可快速直达上海中心城区。未来旅客从上海市区前往南通机场,耗时仅需半小时左右,便捷程度不亚于前往浦东机场。
![]()
这种“轨道上的机场”模式,实现了航空与高铁的无缝衔接,不仅服务上海、南通两地,更可辐射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战略价值: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空中门户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上海第三机场落户南通,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
它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探索跨省域合作新模式,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机场建成后,将与浦东、虹桥、杭州、南京等机场共同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提升长三角整体竞争力。
此外,该项目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强航空枢纽功能,长三角地区能更好地连接全球市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南通机场升级为上海第三机场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两地机场的高效协同、如何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如何平衡本地需求与区域分流功能等,都需要精细规划和创新管理。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重大工程将深刻重塑长三角区域发展格局。沪苏通三地联系将更加紧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将获得新动能。
未来,当我们谈论上海航空枢纽时,不再只是浦东和虹桥,还包括了坐落在长江北岸的南通机场。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展,更是区域协同发展思维的飞跃。上海第三机场的选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图景。
为什么要建上海第三机场?
原因在于,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已经基本饱和。2024年以来,旅客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显示了上海机场旅客量的巨大潜力。
![]()
2016-2023年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
尽管浦东机场四期T3航站楼已经在建,并未浦东机场带来约5000万人次的增量,解决近几年的问题。但如果放眼更长期的未来,上海仍然需要未雨绸缪。
![]()
浦东机场设计的旅客容量是8000万人次,虹桥则是4000万人次。在过去的2024年,上海两大机场游客吞吐量达到了近1.25亿人次,同比增长29%,创历史新高。
2024年,浦东国际机场游客吞吐量7678.7万人次,超过了2019年历史峰值约7615万人次,更较2023年暴涨41%,总量和增速都稳居全国机场NO.1,并且已经接近设计容量上限。
![]()
2024年,虹桥国际机场,吞吐量4794.41万人次,也超过了2019年历史峰值4564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12.8%,吞吐量已经超过设计上限。
今年上半年,上海两大机场吞吐数据继续飙升。
浦东机场以4116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11.6%同比增速的绝对优势蝉联全国机场榜首。而虹桥机场则以2461.2万人次同比增长4.8%,跃升全国机场第8位(上升1个名次)。
![]()
按此增速,上海两大机场旅游吞吐量今年有望达到约1.35亿人次,超越东京拿下亚洲第1,稳居全球TOP3。
浦东机场在国际旅客规模上也取得了显著突破。
2024年,浦东机场国际旅客占比就高达41.42%,远高于北京首都机场(22%)、广州白云机场(19%)、深圳宝安机场(8%);
2024年,上海两大机场国际客流近3500万人次,约等于北京首都+广州白云+深圳宝安三场之和。
上海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空枢纽。
从今年5月份开始,国际旅客吞吐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浦东机场共接待国际旅客1816万人次,占比高达44.19%,同比增长23.12%。
事实上,我们与欧美很多国家的航线尚未完全恢复。相信随着这些航线的陆续恢复,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互联的持续深化,上海国际旅客的数量增长的潜力非常巨大。
需要注意的是,浦东机场正在进行四期工程,新建T3航站楼预计增加约5000万人次吞吐量。2027年和上海东站同步建成,2028年正式投入使用。
![]()
T3竣工后,浦东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激增至1.3亿人次,再加上虹桥的4000万,2028年上海两大机场年吞吐量合计达到约1.7亿人次。
2025年,我们预计上海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约1.35亿人次,如果接下来每年增长1000万人次,那么将在2030年左右再次达到上限。
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就是为2030年以后做的提前布局。
沪苏南通新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为这场历时六年的规划长跑鸣响了起跑的枪声。上海第三机场,承载着超越一城一地的梦想,终于启航。
它不仅是破解上海空域饱和的钥匙,更是长三角撬动江北发展的支点——当呼啸的高铁穿梭于长江两岸,将三座机场编织成世界级航空枢纽网络时,上海“东方大港”的羽翼将真正覆盖江海,一个承载亿级客流、驱动区域共荣的长三角空中门户,正呼之欲出。
来源:临港优生活等网络综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