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大学的东思嘉老师疑自杀事件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位年仅 33 岁的博士生导师,有着令人羡慕的履历,却突然离世,死因疑似轻生,实在让人痛心不已。事情一出,网友们纷纷议论,都想弄清楚这么优秀的一位老师,到底经历了什么。
就在大家热议的时候,今天南京大学终于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该教师目前的情况她表示暂不清楚,建议去问学校宣传部。
而在今天下午,有一位 “流量达人” 也掺和进来了,他就是经济学家宋清辉。这人平常就爱蹭热点,哪有热闹往哪凑。这次,他又对东思嘉事件发表了自己的高见。他直言:“又一起悲剧,‘论文至上’的学术评价体系或是罪魁祸首。”
宋清辉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他指出,现在我国好多高校都在实行 “非升即走” 制度。这制度听起来挺带劲,就是说青年教师在 3 到 6 年的聘期里,得发表一定数量、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像 SCI、SSCI 这些,不然就得卷铺盖走人。
可问题来了,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或者工科研究,做个有价值的实验,可能两三年就搭进去了。从收集数据、搞研究,再到把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这一套流程下来,时间长着呢。这就好比让长跑运动员去参加短跑比赛,根本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在这种 “短跑” 式的考核模式下,青年教师们压力山大。为了能保住饭碗,只能拼命追求短期、快速出成果。有的老师甚至被逼得走投无路,动起了歪脑筋,搞起了学术不端行为,这学术圈都快被搅得乌烟瘴气了。
说起这 “非升即走” 制度,它原本是从美国引进的,初衷是打破高校的 “铁饭碗”,让学术圈活跃起来。20 世纪 90 年代,清华大学率先引入,后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效仿。一开始,这制度确实让高校的科研产出有了明显增长。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评价标准严重失衡。晋升就看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其他像教学质量、对社会的贡献啥的,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老师们为了发论文,天天憋在实验室、办公室,都快成 “论文机器” 了,哪还有心思好好教学。
其次,淘汰压力大得离谱。有些高校的聘期淘汰率超过 90%,一个编制能招来十多个博士竞争,这不是明摆着 “割韭菜” 嘛。还有更过分的,有的高校中途变卦,临时提高晋升标准,让老师们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标。
再者,学术生态被严重扭曲。部分高校只知道考核青年科研人员,却不注重培养他们。一切用论文数量说话,管理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拿走人威胁。
这导致大家都去搞那些 “短平快” 的研究,真正有价值、需要长期投入的科研项目没人愿意做了。甚至还催生了数据造假、论文挂名这些学术腐败现象。
就拿这次东思嘉老师的事情来说,虽然目前还不确定她轻生的真正原因,但 “论文至上” 和 “非升即走” 制度带来的压力,很难不让人怀疑是背后的推手。东思嘉老师这么优秀,在科研上肯定没少下功夫。可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就算她再有能力,也可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类似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之前也有不少青年学者,因为不堪学术压力,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桩桩悲剧,就像一记记警钟,敲打着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
宋清辉这次的点评,虽然他这人平常爱蹭流量,口碑不太好,但不得不说,这次他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论文至上” 的学术评价体系,真的该改改了。高校不能再把论文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得给青年教师多一些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非升即走” 制度也得优化,不能再这么简单粗暴地淘汰人。
希望经过这次事件,高校和相关部门能好好反思,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毕竟,每一位青年学者都是学术圈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不该被不合理的制度给磨灭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