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武汉大学一纸通告,像往平静湖面扔了颗深水炸弹:“将对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展开重新核查。”
好家伙,官宣介入,姿态果断,网友刚要鼓掌,结果——九月十六日,记者抬头一看:湖面涟漪早散了,校门依旧紧闭,调查像被点了“暂停键”,整整47天零回应。
这哪是学术调查?简直是“学术失踪案”。
如今,连《中国新闻周刊》都坐不住了,9月11日晚一篇《武大杨某媛的论文被发现有大量低级错误》,标题直接掀桌。更别提新华社此前的连环追问——官媒接连下场,不是来采风的,是来“催进度”的。
这下,武大恐怕真要坐不住了。不是“恐怕”,是早就该坐不住了。
过去,高校出点事,关起门来“内部处理”,还能美其名曰“学术自治”。可这次不一样。
《中国新闻周刊》是谁?新华社旗下重量级媒体。它不写风花雪月,专盯社会痛点。它一发声,不是“建议”,是“质询”;不是“探讨”,是“问责”。
更讽刺的是,文章直指论文中“大量低级错误”——什么叫低级?错别字成堆、逻辑断裂、数据张冠李戴,甚至出现“本研究未发现显著差异,因此差异显著”这种堪比“我从未说过谎,我说的都是真话”的神逻辑。
这不是学术瑕疵,是学术车祸现场。而武大呢?仿佛在演默剧,台上锣鼓喧天,台下纹丝不动。
你说你重启调查,公众给你时间,媒体给你空间,结果你用沉默当回应?这不叫严谨,叫傲慢。
一个月零半个月,能干啥?
一个硕士生能重写三篇论文,一个程序员能开发两个APP,一对情侣能吵完八次架再和好五次。可武大,愣是没挤出一句“调查进展通报”。
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学生作业。杨某媛的论文,曾被授予硕士学位,代表的是武大学术水准的“出厂标签”。如今标签被撕开,发现里面是“三无产品”:无逻辑、无数据、无底线。
武汉大学作为985名校,学术重镇,培养的是国家栋梁。可当“梁”本身歪了,你却迟迟不扶?
公众等的不是“最终结论”,而是过程透明。哪怕你说“还在比对原始数据”“专家委员会尚未达成一致”,也好过装聋作哑。
沉默不是金,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更荒诞的是,一边是官媒连环追问,一边是网络热议不断,而校方却像在参加“谁先开口谁就输”的辩论赛,死守“不回应”战术。可问题是——输的不是你,是公众对学术的信任。
有人说,武大是“教授治校”,有学术独立传统,外人别瞎掺和。这话听着体面,实则偷换概念。学术独立,不等于舆论免疫。你可以坚持学术标准,但不能拒绝公众监督。
尤其当事件已演变为社会公共议题——牵扯教育公平、学术腐败、学位含金量——武汉大学就不再只是“一所大学”,而是公共信任体系的一部分。
你享受着“双一流”的资源与光环,就得承受“聚光灯”下的审视。想当网红名校,又不想被质疑?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况且,武大最近在网络上热度爆表,热搜常客。可热度不是勋章,也可能是“焚身之火”。
你可以在樱花季欢迎八方游客,就不能在论文门接受几句追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话放在学生身上是褒义,在校方身上,是讽刺。
现在,牌桌上的筹码已经摆满:官媒发问、舆论沸腾、学界侧目、校友焦虑。而武汉大学,手里攥着调查结果,迟迟不亮牌。
别再玩“沉默是金”的老把戏了。
你要么亮出“清白牌”:查无问题,流程合规,欢迎质疑;要么打出“认错牌”:确有疏漏,撤销学位,追责导师。总比现在这样,被全网当成“学术德约”——手握证据,却因拖延被判“技术性犯规”强。
公众不需要你“完美无瑕”,但需要你诚实担当。毕竟,大学之大,不在楼高,而在风骨。论文可以查重,声誉一旦降重,可就难再“知网收录”了。
所以,武大,别等了。
太阳已经晒到了九月十六日的珞珈山头,你的回应,不该还在“审核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