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在知名互联网公司的CTO老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推行“扁平化”两年后,一个简单的产品需求变更,召集了7个“平等”的负责人开会讨论,开了三次会没人敢拍板。最后需求拖了两个月才上线,竞争对手早已抢占市场。老友无奈地说:“我们要的是效率,结果搞成了民主大会。”
这并非个例。很多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扁平化”,以为去掉层级就能解放生产力。但最终发现,扁平是扁平了,但也走向了一盘散沙。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只看到了“扁平”的好看,却忽略了它的不好:没有责任链的组织,就是一盘散沙。
一、正在消磨组织的效率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扁平化是美好的:没有森严等级、没有繁琐审批,大家像朋友一样就把事儿定了。但脱离人性现实的理想,难免会遇到麻烦。扁平化,恰恰就是一个管理学的理想化尝试。它不经意间,制造了几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困扰。
第一:责任的模糊。
一个问题,大家在群里讨论半天,最后谁也说不清该谁解决。这事儿就像个烫手山芋,每个人都碰了,但谁也不想接。
我有个朋友负责一家公司的客服部,也搞扁平化,取消了小组长。要“人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结果一个客户投诉,从A员工传到B员工,又从B传到C,来来回回,没人愿意把这个投诉“清零”。因为没有人对最终结果负全责。这事就这么挂着,最后客户跑了,公司的口碑也砸了。
这就是典型的“责任漂移”。在扁平架构下,当责任没有清晰边界时,它就会四处弥散,谁都抓不住。
第二:决策的迟滞。
大家本能地认为扁平化能让决策更高效。但事实是,它往往让决策更难。当一个团队里有7个“平等”的负责人时,开会就成了辩论赛,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见过一个创业公司CEO,为了体现扁平化,坚持自己直管二十几个员工。结果每天光是处理这些人的各种需求、汇报、矛盾,就筋疲力尽。他成了整个组织的“瓶颈”,所有决策都卡在他这里,效率反而比以前更低。
这就像一个交通枢纽,所有车都想从一个路口过,结果所有人都堵在了那里。
第三:沟通成本的增加。
为扁平化省去了层级,就省去了成本?恰恰相反。它省去了显性的管理成本,却让隐性的沟通成本大幅增加。
在传统架构里,信息流是清晰的树状。但在扁平架构里,信息流变成了网状。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和另外的每个人进行沟通协调。
每天打开工作群,几十个群,几百条未读信息。你的时间,大部分花在了“沟通”和“协调”上,而不是真正的“做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很小的变动,会牵扯出多少额外的沟通。
所以,别再被“扁平化”这个概念困住。它不是一剂灵药,而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理念。它用“自由”的美好愿景,掩盖了“混乱”和“低效”的可能。
二、重建责任链的组织价值
一个健康的组织,它的骨骼是清晰的。骨骼,就是责任链。
我说的责任链,不是官僚主义的层级结构,而是一种基于“价值创造”的链条。它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赋予人。它的核心价值,是三个关键词:清晰、可追责、高效。
首先,是清晰。
一个好的责任链,能让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像麦当劳的员工一样,知道自己的职责和边界。
麦当劳能把产品做到全球一致,不是因为员工有“艺术创造力”,而是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清晰的“责任”和“标准”。烤面包的负责烤面包,放肉饼的负责放肉饼,包汉堡的负责包汉堡。
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确。这就像人体的骨骼,你看不到它,但它永远都在那里,支撑着你的每一个动作。
其次,是可追责。
一个责任链不清晰的组织,出了问题,只能互相扯皮。但一个责任链清晰的组织,出了问题,一眼就能看到根源。
这就像一个团队合作完成项目。项目失败了,如果事先有清晰的责任链:张三负责产品,李四负责技术,王五负责市场,那么一旦项目失败,我们就能直接找到问题出在哪里。
可追责,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改进。它能让我们在失败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是高效。
当每个人的职责和边界都清晰后,决策自然就高效了。
一个好的责任链,是把“决策权”下放给最接近问题的人。不需要让一个CTO去拍板产品细节,也不需要让CEO去直管二十个人。而是应该让产品负责人去拍板产品,让技术负责人去拍板技术。这种基于信任的“授权”,能让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引擎”,而不是一个需要不断加油的“部件”。
我有一个做企业咨询的朋友,他帮助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重新梳理了组织架构。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模糊”的岗位,变成“清晰”的责任。一年后,这家公司的营收增长了30%,效率提升了一倍。他们没有增加一个人,只是把“人浮于事”的责任,变回了“事有人做”的责任。
三、如何重建有效的责任链
具体怎么做?
第一,用“决策”代替“民主”。
在任何一个团队里,你都需要一个明确的“决策者”。这个人,可以在充分讨论后,拍板,并为结果负责。
第二,为每一个岗位画一个“责任边界”。
这个边界不是用表格罗列的,而是用具体的业务场景来定义的。
得和员工坐下来,一起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自主决策?什么情况下需要向上汇报?什么情况下需要跨部门沟通?把这些边界用最直白的方式写下来,就像一份“责任地图”。
第三,用过程来管理,用结果来衡量责任。
很多人考核时,总喜欢看过程。加了多少班,开了多少会,写了多少报告。这些都没用。
一个好的责任链,最终衡量的是结果。负责的模块,有没有达到预期?负责的客户,有没有得到满意服务?负责的项目,有没有按时交付?
当结果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找最高效、最直接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我见过太多盲目“扁平化”的企业,认为去掉层级,就是拥抱未来。但他们可能忘了,任何一个健康的组织,都需要一个坚实的骨骼,它藏在血肉里,支撑着整个身体。而盲目扁平化,不过是给一个骨骼不健康的人,披了一件好看的外衣。当风一吹,他站都站不稳。
管理没有潮流,只有常识,和自身的基本面。反思扁平化,重建责任链。 企业、组织、人、业务才能更壮实。
——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