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1年春天,南浔闹市,一个女地下干部被活捉后关进小庙。
三天三夜,敌人用尽折磨手段,吊打、火烫、刀剐,连乳房都被割裂,她没吭一声,这人叫张新华。
南浔街头的“后生娘”
张新华出生在南浔。1916年冬天,南浔烟雨朦胧,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
父亲在镇上开了家烟纸铺,日子紧巴,比起当年街头乞儿,总还吃得上饭。
才十四岁,父母相继病故,店铺也黄了,她抱着算盘坐在门口,夜里还点油灯抄书练字。街坊人都说,这姑娘“后生心重”。
她不甘心就这么一辈子,守着铺子熬,去南浔中学读书,靠给同学补课攒学费,站在台阶上讲字词拼音,身后竖个破黑板,上面写着“国难教育社”。
有一次遇上查禁,她抱着教材跑进菜市口,被城防兵拦下,死活不说是共产党的资料。那年她才十七。
她认识了庄绍桢,一个比她年长五岁的师范生。
这人给她带来了左翼刊物、苏区宣传画。张新华连夜翻看,几页纸读得指甲都翻卷,第二天还要跑到庙桥教扫盲班。
没几个月,她组织了“小先生制”,让学生去教更多人识字。
那会儿识字就能看传单、听广播,抗日是从识字开始的。
1936年夏天,她离开南浔。没人知道她去哪。烟纸铺上锁,扫盲班散了。后来有人说她去杭州了。
江南小镇走出的组织员
杭州那头,张新华进了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教室旧,水泥墙斑驳,她翻着纸页念“民族危亡、誓死抗战”。
在那儿,她碰上了一群人,叫“荆山共学社”。她讲的是“救民得有组织”。他们听她讲,都不插嘴。
那会儿,七七事变爆了,卢沟桥上响了枪,北方陷了,南方人心惶惶。她干脆扯了块布条,“青年服务团”的字,扛着就上了江西。
火车上满是伤兵,有人叫她“姑娘”,她头都不回。
在吉安,她天天走村串巷,贴标语、发传单,发动群众送粮送药,还去前线看伤兵。有人发烧昏迷,她撕下自己衬衣当布条。
那年冬天,江西山里冷,她身上盖的是一层单衣,冻得膝盖黑。
1938年,她去了皖南,进了新四军,穿上灰布军装,还是天天笑。有人给她发了条缝纫针,说:“女同志要补裤子。”她抬头笑了:“拿这针缝人心才值。”
后来她入了党,入党申请书是用火柴头写的,躲在山洞里点着半截香头照明。她没哭,只写了一句:“此生许国。”
她干民运,在苏南跑得飞,小脚老太太、铁匠学徒、村里赤脚医生,她都能把人发动起来。
会讲故事,“讲张浩怎么带人夜袭了溧阳城”,也写通俗歌谣,三句两句就能让妇女孩子背下。
有次在村口发传单,遇上自卫队盘查。她低头装哑巴,硬是比划着逃出去。
1940年,被评为“十大模范女战士”,全军通报表扬。听后只回了句:“怕死不入这门。”
接下来她的身份变了,上面让她去敌占区,打入伪军内部。
她化名“赵老师”,教伪军识字。
上课时她讲《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些当兵的听呆了,有个伪兵后来偷偷给她塞了张纸条:“我不想杀人。”
1941年春,她返回南浔,要建立浙西根据地,没告诉老邻居是谁,只背着挎包坐上去殷墅桥的小船。
到了桥头,一伙伪军守着哨卡,其中一个突然脸色变了,喊了她名字。
张新华被逮了。
敌人带她去城外一个小庙,关了起来。身上搜出了一本密写的通讯簿,还有一小叠传单。她没解释,只咬紧牙关。
有人劝她投降,她不吭声。敌人点火烧她的手指,她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三天三夜,小庙里传出鞭打声、撕裂声,敌人说她嘴硬,真硬如铁。
密室里的较量
小庙偏僻,周围荒草丛生,伪军在门口插了根红布旗,张新华被捆在破供桌旁,四肢伸展,嘴巴被布团塞着。
敌人想活捉一个“榜样”,用来“劝降别人”,先是软的,伪军头子摆了几碟酒菜,端到她面前。她
坐着不动,冷眼扫了一圈,突然一掌掀翻饭桌,热汤洒了一地。
敌人脸挂不住,换成硬的。用马鞭抽她脊背,绑上房梁倒吊,鞋子脱了用竹签戳脚底,皮开肉绽,血往下滴。
有人拎来一桶水,冰冷刺骨,从头上浇下去。张新华牙关咬紧,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却不吭声。
第三天夜里,敌人换人审讯。
来的是个说着带外地口音的汉奸,拿着一沓材料,说有人交代了她的身份,要她签字认罪。她一口唾沫吐过去。
那人勃然大怒,把她绑在柱子边。用刀尖挑开衣襟,从肩膀一直划到胸前。第二刀没停,划到肋骨。
张新华疼得倒吸一口气,随后头一歪,晕了过去。
醒来时是在隔壁屋,手脚被反绑,脸朝地压在稻草堆上,身子上还压着一层脏棉被,血渗出来糊在棉花上。
有人夜里偷偷来看过她,是个曾被她宣传感化的伪兵。
那人没敢说话,只在门缝里留下一只干粮袋,袋里只有半块干饼和一截烧红薯,还有一张纸条:“我不会再当兵。”
第四天晚上,敌人审不出东西,叫来了特务。这次直接用火烙铁,在她背后烫了三个大字:反动派。她头靠着墙,不说话,血从肩膀流到腰。
第五天一早,庙门紧闭,没人出入。张新华再没走出那扇门。
埋骨漕桥
夜里没有枪声,伪军悄悄打开庙门,用麻袋裹住她的尸体,塞进一辆小推车,沿着巷道一路推往村外水沟。
第二天清晨,村民在漕桥西口的水边,看见了血水浸湿的麻袋角,旁边还飘着一双布鞋。
有人认出来了那是张新华,胸前有刀痕,手脚已变紫,嘴角还含着一小块碎布,显然是被活活勒死的。
当地几个识字青年偷偷将她的遗体拉回,用一口旧木箱改成棺。
晚上,十几个人连夜在漕桥东侧小山坡上挖了个土坑,不敢立碑,只在边上放了几块灰砖。
消息传回部队后,新四军的人低头沉默。
战地服务团组织了一场简短悼念,挂了一面红布,写:“战友英灵不灭。”
1949年解放后,当地民政人员根据群众口述,在宜兴漕桥重新立碑,将她遗骨迁至烈士公墓,并在碑后刻下她的籍贯、牺牲地和入党时间。
1983年,张新华南浔故居恢复。
门口竖了一块黑色石碑,刻着她的名字、出生年月、牺牲年限。
游客路过,总要停一停,看看这间灰砖老屋。
她没有留下遗书,没有留下遗像,只留下一段让人寒毛倒立的抵抗,一口咬紧的牙关,一双闭着却不低头的眼睛。
参考资料
湖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女烈士张新华的故事》,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网:《张新华——新四军“十大模范女战士”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