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春,天津五大道风景区。一座破败的英式洋房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工人们小心地撬动二楼书房腐朽的地板。
突然,老木工张师傅感觉撬棍下触到一个坚硬的物体——不是石块,不是木梁,而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
"快来看!有东西!"张师傅的呼喊引来众人围观。铁箱被小心取出,箱锁早已锈死,只能用工具撬开。
随着箱盖吱呀一声开启,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箱内整整齐齐码放着十余本日记本,封皮上墨水的字迹虽已褪色,仍可辨认:"民国廿六年八月至十一月,于上海四行仓库"。
项目负责人立即叫停施工,联系文物部门。
当专家戴着手套轻轻翻开第一本日记时,震撼发现:这竟是一套完整记录1937年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战地日记!
日记主人名为陈瑞书,时年28岁,天津人,毕业于南开大学英文系。
作为驻沪外国媒体通讯员,他本该安全地待在租界内报道战事,却毅然选择跟随524团进驻四行仓库,成为这场惊天保卫战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十月二十七日,晴。今日我军进驻四行仓库,谢晋元团长的训话声震屋瓦:'此地就是我们埋骨之处!'窗外苏州河北岸已是火光冲天,南岸租界内洋人隔河观火,宛如两个世界。士兵们忙着构筑工事,我帮几个小战士写家书,其中最小的才十六岁,他说'先生,帮我多写几句,告诉我娘我穿得暖吃得饱'..."
"十月二十八日,阴。敌寇发动六次进攻皆被击退。仓库内缺水,战士们舔吮墙壁上的渗水。一名湖北兵腹部中弹,临死前拉着我说:'记者先生,要是能活着回去,告诉俺媳妇别等了...'我在黑暗中记录这些,泪水模糊了墨迹。"
"十月二十九日,雨。最感人一幕!清晨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泅渡苏州河,送来一面国旗。当旗帜在仓库楼顶升起时,对岸租界万众欢呼,声震云霄。许多战士跪地痛哭,谢团长说:'旗帜在,上海就没有沦陷!'"
"十月三十日,雾。最后的战斗。伤员增多,药品耗尽。我帮助医护兵照顾伤员,断腿的战士咬住木棍不敢出声怕影响士气。今夜我们将突围,谢团长命令我携带这些日记先行撤离,说'总要有人记住发生了什么'。"
"十一月二日,租界内。终于安全了,但心系仓库中的弟兄。昨夜突围惨烈,无数弟兄倒在了最后一百米。我被软禁在租界营地,听说谢团长和幸存将士也被羁押于此。偷偷续写这些文字,不知何日能返天津故里..."
日记最后一页停留在1937年11月15日,简单写着:"今夜月明,思故乡天津。若得生还,当将这些日记藏于家中,让后人知道曾经有八百壮士,用血肉捍卫过这个民族的尊严。"
专家鉴定认为,陈瑞书最终设法返回天津,将这些珍贵日记藏于家中地板下。
而后或许因战乱迁徙,或许不幸罹难,再未取出这些记忆。
Historical research显示陈瑞书此人确实存在,战后曾在天津某中学任教,1949年后下落不明。
这批日记的发现震惊史学界。
不同于官方战报和新闻报道,这些第一手记录以个人视角还原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细节。
——战士们的恐惧与勇敢、艰苦与幽默、思乡与牺牲,每一个字都饱含温度。
particularly珍贵的是日记中记录了67名官兵的姓名和家乡,其中41人在历史记载中仅有"失踪"二字。
这些日记为他们正名,让英雄不再无名。
如今,这批日记已在天津博物馆特设展区公开展出。
发黄的纸页静静躺在恒温展柜中,旁边播放着根据日记内容制作的影像资料。
许多观众在展柜前久久驻足,有人轻声啜泣,有人默默敬礼。
策展人李教授动情地说:"这些日记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记录了宏大的战争史,而是记录了一个个具体的人。
我们知道了一个战士叫'虎子',爱说笑话;知道了一个排长睡前总要擦三遍枪;知道了他们想念妈妈做的面汤...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走出博物馆,春风拂过五大道的老建筑。
那些沉默的小洋楼仿佛都在诉说: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的脚下,等待被发现,被铭记。
而那面曾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的国旗,如今正飘扬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