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牛可心
25元明码标价的平台开锁服务,最终竟以2410元的天价收场。
8月16日深夜,上海普陀区,独居女生小慧在某线上平台下单了标价25元的开锁换锁服务后,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强行拆除原有门锁,安装高价新锁,并要求小慧支付相关费用共计2410元。
面对质疑,开锁师傅声称,相关价格早已在平台店铺的“图文详情页”有所标注,且每个价格都标注的是“某某元起”,他们是明码标价,就算警察来了也不怕。似乎一切程序看似“合规”,但所谓“某某元起”的模糊表述,是否真能成为索要高价的正当理由?面对凌晨1点家门口守着两名不肯离去的壮年男子,几经挣扎后,小慧最终转账1800元才得以脱身。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消费纠纷,背后折射的却是这类“低价引流、高价结算”的行业乱象。开锁师傅打出“明码标价”的旗号,声称价格在平台详情页中已有标注。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所谓“某某元起”的模糊表述,与最终超过原价近百倍的收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诱导和欺骗。且服务提供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夸大问题、制造焦虑甚至强行操作等方式,逼迫消费者接受远超过合理范畴的费用。尤其是在夜间、独居等特殊情境中,消费者往往因为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又面临人身安全压力而不得不妥协。
从家电维修到管道疏通,从网络家政到线下服务,“低价引流、高价结算”早已成为部分不良商家的惯用伎俩。现实中,不少平台对商户资质审核不严,对定价行为缺乏约束,投诉处理效率低下,事实上成了这类套路操作的“避风港”。
事后,经用户投诉和多部门介入,相关商家最终退还部分费用。但治理“套路开锁”乱象,不能止于个案退款。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建立从定价审核、服务监控到售后保障的全流程机制。对“××元起”类标注,应要求明确价格构成、设置收费上限、披露可能产生的附加费用,并以显著方式告知消费者。
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应加强联动,建立服务行业黑名单制度,对存在欺诈、胁迫、虚假宣传等行为的商户实施联合惩戒。同时,也要探索出开锁、维修等特殊行业的指导价标准,压缩“漫天要价”的空间。
便民的服务,不应变成充满算计的陷阱。漫天要价、套路欺诈或许能换来一时利益,但终究难逃市场的无情淘汰。守住诚信,才是商家真正长远发展的根本之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