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样板戏,那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大文化现象,虽然现在不那么流行了,但那些经典片段和唱腔还在很多人脑子里转悠。样板戏总共就二十来部,精挑细选出来的八大样板戏更是家喻户晓,演员们用顶尖的配置和实力演绎出来,艺术价值高着呢。那些年,物质条件一般,样板戏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精神慰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五六十年过去了,好些演员已经不在了,但还有些老艺术家健在,他们个个都是京剧或电影界的骨干,贡献了大半辈子给艺术事业。
![]()
先说杨春霞,她是上海人,出生于1943年,现在82岁了。从小家里条件普通,父亲是工人,母亲管账,她先学昆曲,16岁转京剧,在上海戏曲学校打下扎实底子。毕业后进上海京剧团,当青年演员就挺受欢迎。1971年,她被调到北京参演《杜鹃山》,饰演柯湘这个党代表角色。那时候她压力不小,因为之前多演古装戏,得改掉小步走路的习惯,适应工农兵形象。她认真向别人请教,调整表演风格,最终这部戏让她火了,柯湘的短发造型还带起一股潮流。
后来她又演了《西游记》里的白骨精,本来不想接反派,怕影响形象,但导演坚持,她就演了,结果成了经典。不过她对导演后来改主意的事有点意见,从此没再合作。这些年,杨春霞退休后低调生活,偶尔参加京剧活动,教教后辈。现在她身体还行,头发白了但精神头足,看起来优雅大方,继续为京剧传承出力。
![]()
接着是祝希娟,1938年生于江西赣州,现在87岁。她14岁就拍过电影,那经历让她爱上表演,后来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大三时导演来学校选角,她被挑中演《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泼辣勇敢的形象一炮打响,1962年拿了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成名后她拍了不少片子,比如《无影灯下颂银针》和《啊!摇篮》,演技稳扎稳打。八十年代她帮着创办深圳电视台,贡献了不少精力。
后来去美国发展,开影视公司,当总裁,干了十来年。晚年她和丈夫回国,选择住养老院,觉得设施好,不讲究面子。现在她身体康健,还在坚持拍戏,去年就有新电影上映,关注老年人生活。她儿女双全,家庭和睦,继续做年轻演员的铺路石。
王心刚,1932年生于辽宁大连,现在93岁高龄。从小喜欢文艺,中学参加业余演出,18岁入伍当文艺兵,24岁首次上银幕,演《寂静的山林》里的冯广发就红了。他长得帅,气质好,演技出色,饰演过《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李侠和《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这些角色让观众印象深刻。他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私下低调,没什么架子。妻子早年精神出问题,他陪着求医问药,坚持30年直到痊愈,两人相守60多年。现在王心刚精神矍铄,儿女身价高但他过得像普通人,偶尔曝光近况,风采还在,继续被粉丝怀念。
![]()
宋玉庆,1942年生于山东青岛,现在83岁。他7岁进京剧团,文武双全,资历深厚。1972年演《奇袭白虎团》里的严伟才,高喊“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部戏让他知名度飙升,京剧大师们都夸他表演带劲,让更多人爱上京剧。退休后他全家定居美国,养老生活平静。现在他身体健康,偶尔哼唱旧曲,保持低调。移居国外后,他没断了和京剧的联系,算是两位去了国外的老艺术家之一。
![]()
李元华,1947年生于上海,现在78岁。她专攻梅派青衣,同时在歌剧上成就大,被叫“东方的夜莺”。1972年演《龙江颂》里的阿莲,融合京剧和歌剧元素,唱腔婉转动听。她一直不满足现状,不断学新东西,尝试传统和现代结合。70岁时还演出,发行专辑,去大学听课,接触新鲜事物。现在她灵魂年轻,继续为文艺发展贡献力量,偶尔参加活动,教年轻人古典文化。
李炳淑,1942年生于安徽,现在83岁。她学梅派青衣,嗓音好,表演细腻。1967年《龙江颂》剧本改了,把党支部书记换成女的,她接下江水英角色,和丈夫李永德同台。夫妻俩大半辈子献给京剧,到处演出,女儿交给姐姐带。丈夫病逝21年,她患过肿瘤但挺过来了。现在跟随女儿养老,家庭幸福,有外孙陪伴,晚年安稳。
![]()
刘长瑜,1942年生于北京,现在83岁。她9岁学艺,得名家指导,博采众长,形成独特唱腔。1970年演《红灯记》里的铁梅,28岁演17岁少女,惟妙惟肖,英勇形象受欢迎。她是京剧“八大名旦”之首,私下低调,致力于传承。退休后当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参加公益,办培训班教花旦表演艺术。现在她还在一线,示范身段,助力京剧薪火相传。
最后是齐淑芳,1944年生于河北晋县,现在81岁。她出身京剧世家,专攻武旦,从小跟家人学艺。1988年带团赴美演出《智取威虎山》,演常宝,结束后决定留美发展,开办剧团,传播京剧。夫妻俩打理剧团,指导学生。她是另一位去了国外的老艺术家,偶尔回国探亲。现在她白发苍苍,但热情不减,继续推广京剧文化。
![]()
这些老艺术家走过特殊年代,样板戏让他们成名,也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但没闲着,有的教后辈,有的拍新戏,有的在国外传艺。样板戏是时代产物,艺术精华还在,他们的现状反映出对事业的坚持。想想看,那时候资源有限,他们用真功夫打动观众,现在社会变了,但艺术精神没变。他们晚年生活各异,有的家庭温馨,有的低调养老,但都活得有滋味。两位去了国外的宋玉庆和齐淑芳,选择新环境,但没忘根,继续发光发热。其他人在国内,保持健康,偶尔露面,让人感慨岁月无情人有情。
![]()
聊这些,不光是怀旧,还能看到艺术传承的韧劲。样板戏虽老,但影响深远,这些老艺术家就是活例子。他们没大富大贵,但德艺双馨,值得尊敬。现在年轻人追星多,但回看这些前辈,会发现真功夫才经得起时间考验。他们的故事接地气,提醒大家,人生不管到哪阶段,都得有追求。希望他们都健康长寿,继续给文艺界添砖加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