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处暑”,交节于每年8月22-24日,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意为“终止”,标志着三伏天落幕,暑热进入尾声。但在南方,暑热依旧强盛,故有“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南撤,重新掌控江南、华南。当其长时间控制广西,便带来持续性高温晴热。加之东南沿海一带常常有台风活动,其西侧外围下沉气流的增温作用给高温天气推波助澜。据统计,广西9月份的“秋老虎”天气平均为1~4天,最多可达11~18天。
此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秋台风”非常活跃,达不到台风强度的热带低压,或台风减弱后的残余低涡也常来“兴风作浪”。它们移动缓慢,在广西平均滞留2~5天,常给桂南带来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总体而言,处暑期间广西的降水比立秋时节要有所减少,如沿海的东兴、防城港、合浦、北海等地,立秋时节平均雨量多在200毫米以上,处暑则减至140~180毫米;桂东北的桂林市大部,处暑雨量更减至60毫米以下。
处暑进入农历七月。《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常被误读为“七月炎热似火”。实则“火”指天蝎座主星“心宿二”(大火星),农历七月后这颗星星逐渐向西方天际坠落,“流火”意为大火星西沉,是古人判断凉爽将至的星象信号。当前广西暑热未褪,但季节转换已在酝酿:太阳高度角降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白昼时间比夏至短了一个多小时,天黑的时间慢慢变早,整体平均气温由顶峰开始转向下坡,尤其是桂北的乐业、金秀、那坡等山区,历年同期9月第一候平均气温已降至22℃—23℃左右,成为广西最早感知秋意之地。
处暑也是收获季。南海伏季休渔结束,渔船满载而归,广西人的“海鲜自由”回归。此时鸭子正肥美,各式做法的“七月半鸭”成为餐桌“顶流”。果园里,龙眼挂满枝、黄皮果透亮、火龙果汁水丰盈,甜意在秋凉前扎堆绽放。海鲜之鲜、鸭肉之香、水果之甜,裹着烟火气,淡然应对暑热余威,静待一场属于广西的秋凉。(文/广西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谢海云)
广告合作、宣传片、专题片、教学片、科普动漫片制作及会议庆典活动制作拍摄,欢迎垂询,联系电话:0771- 587628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