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寒衣节,顾名思义,送“寒衣”的节日。老话说的好:“十月一,送寒衣。”在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需要早早为过冬做准备。
![]()
一如《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到了农历七月,那颗曾经高悬南天的“大火星”(天蝎座α星)开始向西偏沉,预示着炎热结束,天气要转凉了。所以等到农历九月,就该准备御寒保暖的寒衣过冬了。
![]()
也为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此外,寒衣节固定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所以也被称为“十月朝”,“冥阴节”等。
古人通过观察星辰的位置变化,物候变化等来把握时令,指导生产和生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古老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寒衣节”的文化源头。
![]()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九月授衣”是发给活人穿的,而“寒衣节”是烧给先人用的,这两件事怎么就扯上关系呢?
很好理解。中国人时常将孝心和牵挂这事儿,挂在嘴边,最忌讳人走茶凉。生前要嘘寒问暖,身后更要时时惦记。
所以,当秋风吹起,我们本能地翻出厚衣服,也会本能地想起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他们那儿,是不是也该换季了?该添衣服了?
![]()
今年的寒衣节落在公历的11月20日,寒衣节将至,上坟需要准备什么呢?
一,寒衣
按照旧俗,这一天需要准备“寒衣”,为逝去的亲人“烧寒衣”。这些寒衣通常是用彩纸剪成衣裤的形状,甚至还会在里面夹些棉花,表示为他们准备了过冬的衣物。
![]()
二,祭品
传统祭品,少不了食物。由于地域不同,传统祭品也各有特色。北方地区,盛行用新收的农作物,制成祭品;南方地区多用时令食材,制作成点心等食物作为供品。此外,应季的新鲜水果,如香蕉,苹果(平安)、柿子(事事如意)等,简单又寓意美好,也是祭品的常见选择。
![]()
三,扫墓工具
寒衣节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草木开始枯黄凋零。这个时候上坟祭祀,带上一把柴刀,铲子,小扫帚等工具,能够快速清扫墓地杂草,杂物。此外,带上抹布等简单工具,有助于擦拭墓碑。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带一些小盆的绿色植物,为肃穆的环境增添一丝生机。
![]()
四,怀念之心
真正的祭奠,不在于祭品的丰俭,而在于心意的真挚;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形式的守旧,而在于精神的延续。
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更像是对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一次贴心的问候:“天冷了,记得加衣服。”这一份怀念之心,是寒衣节祭祀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
![]()
五,读书君说
总而言之,寒衣节,这个起源于千年前的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和孝道文化。它提醒我们,在天气转寒之时,不忘为彼岸的亲人送去温暖;也在年复一年的仪式中,让我们懂得珍惜眼前人,传承家族记忆。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