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童声嘹亮传古韵,唱念做打展风华。8月1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在浙江宁波联合举办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光荣入选。这一昆曲传承的高光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小梅花”们倾心演绎六百年雅韵的青春之姿,更是当代少年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成立于2001年,恰逢昆曲“入遗”之年。二十五载春风化雨,这里累计培养学员超千名。其中,22人摘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奖,40余人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学府,更走出了钱瑜婷、袁彬等多位青年翘楚。这些从昆山走出的“梅花”,正带着“百戏之师”的基因飞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舞台,诠释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当代叙事。
现在的“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由学校一到六年级90名小学生组成,核心成员21人,平均年龄11岁,80%以上是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
“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在昆曲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和爱好,这也坚定了大家传承昆曲的信念。以后我们要把昆曲带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感受昆曲之美!”面对“你为什么喜欢昆曲”的提问,小演员们这样回答。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因共同的昆曲之梦而相聚结缘。
“小梅花”们的成长之路,浸透着汗水与执着。小学员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寒暑不辍。踢腿、下腰、前桥、飞脚……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练习。不过,练习昆曲的经历并未影响他们的学业,反而磨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性。在课本与戏服的切换中,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品性诠释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意。
正如六百年前昆曲艺人奔赴五湖四海为昆曲开枝散叶,成为昆曲“百戏之师”的肇始,如今“小梅花”昆曲艺术团也肩负起传播昆曲文化的使命与重任。
近年来,艺术团先后参加“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苏港澳三地学生文艺展演等各类文艺演出100余次;加入苏港澳基础教育合作联盟,赴香港参加文艺展演;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合唱团共演《牡丹亭》;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游园惊梦》……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交流、交心、交融,充分体验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让昆曲越走越远的同时,艺术团也从“线下”走到“线上”,在数字时代织就一张立体传播网:除了参加《远方的家》《文化十分》等电视栏目录制、推广《挡马》等经典剧目外,艺术团相关演出也在抖音、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带领全国网友领略非遗昆曲的文化魅力。
一花绽引得满园春。在石牌中心小学的带动下,昆山全市22个“小昆班”如雨后春笋破土而生,累计培养学员超5000名。其中,156人荣膺“小梅花”称号,百余人踏入专业院校,近20人成长为国家级院团的中流砥柱。
作为昆曲的衣胞之地,昆山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昆曲的传播与发展。从2018年开始,昆山连续6届承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推动了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共同登台展示、相互交流促进。6年来,全国剧种在这里美美与共,濒危剧种在这里薪火相延。以执梨园牛耳的担当促成全国戏曲剧种院团的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昆山昆曲文化传承古今相应、硕果累累。
放眼昆山倾力打造的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则立足当代、守正创新,秉持“为当代而昆曲”的使命,创作传承了《顾炎武》《梧桐雨》《浣纱记》《西厢记》《牡丹亭》等10余部昆剧大戏以及100余出昆曲经典折子戏,荣膺国家级、省市级重要艺术奖项150余项,矢志不渝地推动昆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二十五载光阴淬炼的传承火种遇上新时代少年的赤子之心,古老的水磨调在“新时代好少年”的稚嫩清音中愈发清澈。六百年雅韵,正以青春的姿态,展现昆山昆曲传承发展“春色今如许”的黄金时代。 武炜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