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空白桌子,一块灰色桌布,一身清淡装扮……在没有任何道具配合的舞台上,要让剧情层层递进,全靠演员的动作、眼神、唱词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近日,著名昆曲、苏剧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芳个人专场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上演。作为2025“大戏曲家”系列完美收官演出,王芳再次以细腻入微的表演与对舞台极致的掌控力,将昆曲与苏剧的独特魅力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观众。
![]()
![]()
无论是“百戏之祖”的昆曲,还是“滩簧之母”的苏剧,数百年延续至今的唱腔承载的是中华文化的深厚精髓。作为“苏昆兼修”的戏曲艺术家,王芳与戏曲相伴近50载,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创新尽心尽力。为此,江南时报记者特别专访王芳,听她讲述与戏曲的不解情缘。
![]()
王芳个人照
百转千回 终是戏曲人
“在舞台上呈现演员脑海中的场景,这样的表演是该戏的亮点,它需要演员的强大定力。这既是一种功力,也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对本次演出剧目《白兔记·养子》的解读中,王芳流露出对戏曲的热爱与迷恋。
14岁考入当时的苏昆剧团,16岁在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中获得学员表演一等奖,1995年一举摘得梅花奖,2005年再次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成为“二度梅”获得者……往事历历在目,回忆起自己从昆曲启蒙到决定以此为终身事业的心路历程,王芳感慨万千。
“当时我考取了苏昆剧团,其实家里人都反对,苏昆剧团领导先后三次到家里做工作,最终说服了父母。”先天条件俱佳的王芳在考取苏昆剧团的第一年就崭露头角,有“高音喇叭”的绰号。越是被众人看好,压力和责任也越大。第二年,她因练功过度导致嗓子受伤。
对一个戏曲演员而言,嗓子受损近乎致命打击。“那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被判了‘死刑’。”王芳回忆道。
![]()
![]()
![]()
《白兔记·养子》演出照
“一个人一辈子其实会有很多次机会,但机会绝对是给有准备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来自施雍容老师的鼓励让她重拾信心。为了恢复嗓音,她戒掉了所有刺激类食物,一星期说不到十句话。经过一年的调养,王芳的嗓子逐渐恢复。此后,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后续演出,王芳都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悠扬的唱腔赢得众多赞誉。
“昆曲与苏剧都是诞生于苏州的剧种,剧团里都是‘苏昆兼修’。事实上当时苏剧受众更广,所以剧团遵从‘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的宗旨。”王芳介绍。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80年代末,戏曲行业整体低迷。“那段时期对我们这代戏曲人来说打击太大了。”但戏曲对王芳而言早已无法割舍,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这份坚持也让她收获良多。
![]()
![]()
1992年,王芳参加了“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凭借苏剧《醉归》以最高票名列优秀表演奖榜首;1994年,在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中,她以《寻梦》获得“兰花最佳表演奖”;1995年她一举摘得梅花奖;2005年她以三本昆剧《长生殿》再次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成为“二度梅”获得者。
“中国的戏曲艺术让我觉得有取之不尽的‘财富’,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每一次演出成功的背后都包含所有团队人员的付出与心血。”王芳说。在她看来,如果第一次获得梅花奖时更多的是喜悦和责任,那么第二次获奖,她心中则满是对戏曲文化的敬畏之情。
![]()
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合作演出《江河湖海颂》,获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音乐奖”
熟戏生唱 细腻见真情
从《白兔记》中的李三娘到《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从《醉归》中的花魁到《长生殿》里的杨贵妃,王芳告诉记者,每个角色的每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那么,每个动作设计到什么程度与这个人物最吻合?“这是我的老师沈传芷告诉我的昆曲的最高境界——‘然’。”王芳一边解释,一边细致地比划起来。
![]()
![]()
“舞台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显微镜,虽是表演,却要自然。”即使在戏曲低迷时期,王芳和一批戏曲工作者依然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潜心研习戏剧表演。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苏剧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随之而来的转机让戏曲人为之振奋。“近年来对文化的重视推动着文化人才往前走。我经历过这样的时代变化,真心觉得何其有幸。”王芳说。
![]()
![]()
![]()
2007年,剧团赴比利时演出,三个晚上九小时的演出让王芳深刻体会到“艺术无国界”的感动。当昆曲《长生殿》演出到第三本时,台下鸦雀无声,她忍不住瞥向观众席,但看不见观众的表情,只见一片片“小白点”,心中便有些忐忑。直到演出结束,在雷声般的掌声中,王芳才看清那些“小白点”是观众因戏动容用来擦眼泪的纸巾。整场戏行云流水,观众生怕影响到台上表演,都默默用纸巾擦拭眼泪,没有发出一丝抽泣声。那晚剧团回到酒店,巧遇一位观众,那位观众热情上前给了王芳一个大大的拥抱,用比利时语激动地边说边比划,虽听不懂说了什么,但王芳感受得到那是对他们的赞誉。那一刻,她再次为自己是一个戏曲演员而骄傲。而后的多场国际演出,他们甚至不需要提供字幕,只需要给剧场一份简单的剧情介绍,仅凭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就能讲述不同的戏曲故事。
“文化可以跨越国界,不需要过多语言的解释。”王芳为中国戏曲的感染力而骄傲。
![]()
《国鼎魂》演出照
2019年,苏剧现代戏《国鼎魂》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为苏剧注入新的活力。这部根据苏州潘氏家族真实护鼎事迹改编的舞台作品,运用江南民居元素舞美设计,通过现实与写意结合的舞台呈现,展现华夏子孙捍卫中华文脉的群体精神。2019年《国鼎魂》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2021年入选建党百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23年被改编为苏剧历史上首部戏曲电影。
剧中王芳演绎跨越60年护鼎人,深受剧中人物精神所鼓舞,“每一次演出,都像与主角潘达于进行了一场对话”。在她看来,江南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壤养育了昆曲、苏剧这样细腻的艺术。站在台上,每一次眨眼、每一个转身都与演员的呼吸同步,当演员能够考虑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时,传递给观众每一种情绪,观众都能真切感受。
“每一次演出,都要像第一场那样全情投入,也要像最后一场那样毫不松懈。这便是所谓的‘熟戏生唱’。”王芳的坚守,让她历经数十年仍可以站在戏曲舞台最中央。她也正将这份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传递给更多后辈学员。
![]()
《国鼎魂》演出照
守正创新 不负好时代
“江苏的土壤对文艺有着深厚滋养,而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更让这份文艺基因有了蓬勃生长的空间。”王芳深感要珍惜当前的好时代。
![]()
![]()
作为昆曲发源地与苏剧故乡,苏州用系统性举措书写着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答卷。2001年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苏州迅速成立昆剧院,让苏剧团得以同步筹备起步;2017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作为苏剧唯一表演团体扛起了剧种传承的核心职责。在制度保障层面,2006年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而2025年1月发布的《苏州传统戏曲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更提出到2027年新增复排150部传统折子戏、打造30个戏曲文化空间等目标,为戏曲活力注入持久动力。
![]()
![]()
校园是戏曲传承的重要阵地。2007年5月由苏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成立的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如今已更名为未成年人昆曲苏剧教育传播中心。“送戏进校园绝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培养戏曲土壤、浸润童心、传播种子的重要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王芳强调。自2007年以来,这项工程已累计演出2000多场次,吸引40余万名孩子走进戏曲课堂——一小时的活动中,戏曲知识讲解、折子戏演出、猜谜互动环环相扣,孩子们还会通过观后感抒发心得。对专业戏曲演员而言,校园舞台同样意义非凡,“这里既是展示检验的平台,也是提升能力的赛场,既锻炼了队伍,又培养了年轻观众”。
![]()
![]()
送戏进校园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争议,王芳有着清晰的实践认知:“好演员身上,传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融相促。”她认为,既要坚守传统戏剧的“四功五法”,也要以现代戏的形式拓展市场——《国鼎魂》革新传统唱腔,令原本平淡的苏剧唱腔更具现代性;《太湖人家》《绣娘》等现代戏更成为高校热门展演剧目,实现了“新人唱老戏”“老人唱新戏”的多元传承局面。
谈及戏曲未来发展路径,王芳提出两大核心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当前团队为学生量身打造多元培养计划,王芳更常叮嘱学生:“不能只依赖‘投喂’,习惯了‘投喂’就不会自己‘觅食’了。”而在观众培育方面,王芳强调,戏曲传播不应一味迎合观众,而是要主动引领审美,引导大家更理性、更深刻地领略这份传统艺术的魅力。“身处这样的好时代,戏曲行业的发展前景必将越来越好。”王芳对未来满怀期待。
![]()
![]()
50载春秋,粉墨人生。从青涩学员到“二度梅”得主,王芳的艺术生涯恰似一曲婉转的昆腔,既有百转千回的跌宕,也有守得云开的清亮。守正创新的理念更让古老艺术与当代审美深情对话。正如她所言:“戏曲既要坚守本真,也要勇敢地走进这个时代。”王芳与无数戏曲人正以舞台为纸、身心为笔,续写着中华戏曲的千年韵章。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毛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