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9月1日强制社保新规将正式实施,此刻,我们站在一个关键节点:是继续用高费率掩盖历史债务,还是直面制度性缺陷启动系统性改革?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委员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 。文章来源于“毛大庆随笔”
本文大约2300字,读完约6分钟。
![]()
![]()
空账规模 ▸ 2015年超4万亿元(空账率>90%)
抚养比 ▸ 2024年2.6:1(黑龙江1.55:1)
企业负担 ▸ 社保占工资28-32% + 个税吞噬30-40%利润
1996年北戴河会议确立的养老金"统账结合"制度,本意是通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双轨设计,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制度却陷入双重困境:
![]()
2004年到2015年十年间,养老金从7400亿激增至超4万亿,个人账户基金空账率一度超90%,而企业社保缴费压力持续高企,中小民营企业为规避最高达42.9%的社保负担,普遍采用降低缴费基数、断保甚至"创新用工"等手段。
2025年9月1日强制社保新规将正式实施,此刻,我们站在一个关键节点:是继续用高费率掩盖历史债务,还是直面制度性缺陷启动系统性改革?
Part.1
"视同缴费"空账:制度转轨的沉重遗产
![]()
空账本质是体制转轨的历史债务。1998年国企改革中,数千万提前退休职工(平均年龄仅40多岁)未积累个人账户,却需发放养老金,只能挪用当期参保人缴费资金,形成"中人空账"。
![]()
更严峻的是,空账规模仍在膨胀。2015年全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超4万亿元,账户内真实资金不到十分之一。而人口结构恶化加剧压力:2004年6个在职职工供养1名退休人员,2024年已降至2.6:1,黑龙江等地的抚养比甚至达1.55:1(155名参保职工供养100名退休人员)。
财政试点失败暴露偿债机制缺陷。2001年启动的"做实账户"试点在东三省推行,中央财政三年补贴超100亿,但因缺乏持续投入和投资收益,2010年辽宁被迫向个人账户借支发放养老金,试验几近失败。其根本症结在于欠发达地区无资金做实账户,发达地区不愿补贴低效投资。
Part.2
民企高费率:强制参保下的生存困境
![]()
缴费负担已侵蚀企业生存空间。
以110人规模企业为例,社保缴费占工资总额28%-32%,叠加个税后人工成本吞噬企业30%-40%利润。为规避压力,约70%中小企业选择按最低基数缴费,但一旦被稽核查处,需补缴欠费及1-3倍罚款。
民企断保潮威胁制度根基。2024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仅2.46亿,据此推算全国五险齐全者不足2.5亿人,大量灵活就业者、农民工游离在外。
区域失衡加剧全国统筹压力。2022-2024年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规模达2439-2716亿元,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广东 2023
1158.1亿
占全国上缴资金47%
辽宁 2024
809亿
全国调剂接收额
2023年广东上缴资金可覆盖辽宁、吉林两省下拨资金需求
Part.3
破局之道:系统性改革与精准施策
![]()
政策建议 1
空账清偿:财政责任与制度重构
◼︎ 发行转型国债认购空账:参考辽宁财政借支模式但升级机制,由中央发行30年期养老转型特别国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认购"视同缴费"形成的空账债权。资金来源可整合国企分红(2024年央企利润总额2.6万亿元)的20%,年筹资约5000亿元。
◼︎ 个人账户分类改造:将现行8%个人缴费拆分为"基础养老金税"(4%)和"实账积累金"(4%),前者纳入全国统筹,后者严格锁定投资运营并允许继承,从根源遏制挪用冲动。
深圳早期实践:个人账户资金投资收益的60%直接计入账户(深府〔1996〕183号)
政策建议 2
民企降负:梯度费率与精准补贴
◼︎ 地区差异化费率:在广东等抚养比较高的地区,企业缴费率可适当下调;在东北等抚养比较低的地区,通过中央调剂金维持16%的费率,但应提供工资总额5%的社保补贴。
深圳1996年改革:户籍与非户籍员工差别费率(19% vs 10%)
◼︎ 数字化征管提效:推广智能人力资源系统实时适配300多个城市社保政策,自动校准缴费基数。试点企业应用后社保核算工作量减少80%,基数误差导致的多缴成本下降8%。同步打通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通道,放大个人账户保障功能。
政策建议 3
全国统筹:动态调整与区域补偿
◼︎ 建立"贡献-补偿"双向调节机制,在广东等养老金净贡献省份可按上缴金额的10%提取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本地保障性住房、托育服务,增强人口吸引力。同时将东北国企划转国资充实社保比例从10%提至20%,补偿人口流失带来的基金损失。
◼︎ 做实缴费基数与动态费率挂钩,根据人社部执法检查报告,2025年将推动"做实缴费基数并降低费率",建立基准费率每三年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工资增长率和老龄化速度设定浮动系数,避免费率僵化。
政策建议 4
制度重构:三支柱转型与农民权益补位
◼︎ 一方面加速企业年金普惠化,对为员工缴纳年金的企业给予缴费额200%税前扣除(现行标准为100%),并通过集合计划覆盖中小企业。
深圳1996年方案已明确"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补充养老保险"
◼︎ 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补偿农民养老权益,将农村土地流转收益的20%注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弥补历史性工农业剪刀差造成的保障缺失。
Part.4
制度演进逻辑
![]()
社保制度的困境恰似一场"跨代接力赛的掉棒危机":老一代的"视同缴费"权益尚未兑现,新一代的缴费热情已被高费率压垮。当黑龙江的工厂需用155名工人的缴费供养100名退休者时,当广东一省贡献全国调剂资金的47%时,制度已站在重构的临界点。
改革路径已然清晰,中央财政必须直面历史责任,通过特别国债清偿转轨成本;民企社保费率需要"精准滴灌式"下调,让劳动力蓄水池不至于枯竭。
"个人账户的透明化与权益绑定,才是激活社会共济的基石"
—— 深圳1996年养老保险改革启示
我想,唯其如此,
强制社保才不会沦为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违约"
责任编辑:刘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