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边有一些具备高敏特征的孩子:
刚刚开始批评,眼眶就已经红了,甚至泪水就开始流下来;
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身体,哪怕被人无意触碰,也会有情绪波动;
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或者在比赛中,能明显看到紧张的肢体动作或者表情……
但他们又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地方:
在大人特别疲惫的时候,能首先觉察到,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关心或者善意;
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比如画画、拼积木等,可以静下来好几个小时,创造出有意思的作品……
他们在某些时刻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共情力和非凡的想象力,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但也正因如此,老师和家长容易对他们抱有很大的期待,而这份期待如果以不合适的形式呈现,反而会成为他们的压力,阻碍他们正常的发展。
有人说,高敏感的孩子是察觉世界的先行者,但先行者的烦恼也挺多。
什么是高敏感儿童?
之前在心理学科普:高敏感人群(高敏是感受世界更加细腻的方式),我提过:高敏感是由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博士在1990年代提出,高敏感是一种基于神经系统加工方式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对内在、对外在的刺激(如光线、声音、气味、情绪和氛围变化等)和反应都更为强烈和深刻,世界上大概有15%-20%的人拥有这样的神经特质。
在《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的生存法则》一书中,作者泰德·泽夫有查阅过高敏感一词,这个词的含义可褒可贬,褒义体现在高敏感带来的好处上,如善良、理解和同情;而贬义则体现在它给人带来的无用感和耻辱感上。并且明确:这种敏感不是情绪化或者神经质,而是一种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高敏感个体在面对刺激时,处理得更深,反应得更细腻,恢复得更慢。
高敏感儿童常见的表现包括:
喜欢安静、熟悉和有规律的环境;
能敏锐察觉他人的情绪,且容易共情;
容易感到不安或惊吓,对批评反应强烈;
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有创造力,但也容易陷入过度思考;
感官系统非常敏感,比如对声音、光线和气味等,能够先于他人察觉。
在关于高敏感儿童的神经学研究领域中,更多强调的是:高敏感是源于人类神经系统天然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并不构成疾病,而是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比如有人擅于冒险、有人喜欢稳定、有人对刺激敏感、有人钝感力十足需要加强刺激才能感知环境。
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不同,而不是优劣。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敏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这点不仅可以通过现实观察,也可以从武侠剧或科幻剧中发现,拥有敏锐觉察力的人总是能率先感知环境的变化,判断是危险还是机会,从而最先思考和做出应变。
只是,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过载,对高敏个体并不是很友好。比如快节奏的学习要求、过度刺激的城市生活和压抑情绪表达的社交氛围,这些都会对高敏感的孩子造成不适和困扰……
那么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或者长辈),我们应该该如何与高敏感的孩子相处呢?根据高敏感系列相关的书籍和我自己的经验,我总结为四点:
1
尊重孩子的节奏:慢一点,再慢一点
高敏感的孩子更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或新活动。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参与,而是在进行复杂的感知和内部调节,强行推进可能会引发情绪崩溃。
实践建议:
提前预告即将发生的事(例如:我们五分钟后要去上课);
给他们独处空间,让他们自己调节;
在聚会或社交活动后,预留安静恢复时间。
2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评判、不打断
高敏孩子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被刺激触发情绪反应,但他们并不是故意夸大反应,而是真实感受到了压力。
实践建议:
回应的时候,用“你怎么又哭了”来代替“我看到你有点难过/烦躁”;
不急于讲道理,先陪伴、倾听,等情绪缓解后再沟通;
教孩子识别情绪词汇(可以使用绘本或情绪卡片)。
3
设定温柔而明确的界限
高敏孩子并不意味着娇惯或无法规训。相反,他们对规则非常敏感,一旦理解并认同,通常会内化并自觉遵守。
实践建议:
沟通的时候不要吼叫;
保持一致性:规则少而明确,不随意更改;
避免高压或羞辱式教育,转为说明缘由与鼓励调整;
尽量不要对孩子情绪式说教,多使用正向语言。
4
关注身体与感官反应
高敏感性不只存在于心理,还体现在身体层面。衣物不舒适、气味刺鼻、吃饭时有杂音……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崩溃开关”。
实践建议:
选择舒适的穿着和居家布置;
创建感官角落:放上安抚毛毯、香薰灯、小灯光等;
外出时随身携带耳罩、墨镜、玩偶等缓解道具。
其实做一个高敏感孩子的父母,也是一场关于自己内在敏感与力量的再发现之旅。在心理学科普:应激反应系统(亲子冲突中的应激,也可能是创伤在说话)中,家长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创伤而在养育环境中失控。在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之前,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照顾好自己更为重要。
虽然这个信息过载和快节奏的社会对高敏儿童并不友好,但我们养育者同样也在这个环境中,如果自身也是一位高敏者,更需要去照顾好自己。另外也有相关的研究发现,在刺激过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敏儿童,对刺激的耐受度比低刺激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更强一些。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担心会给阅读文章的小伙伴带来焦虑。所以也想要再次强调,照顾好孩子之前请先照顾好自己。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基于养育、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后的结果,而非全部取决于养育者。
只是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高敏感儿童,请记得:不要急着纠正,而是试着理解这是一种天赋尚未被正确引导的表现。给他们更多耐心,他们就会拥有更加深邃的共情力、更高的创造潜能、以及细致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