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小琳最近总叹气:“孩子三岁了,动不动就摔玩具、躺地上哭,明明说好了‘再闹就不买冰淇淋’,可他越哭越凶,最后我只能妥协。”像小琳这样的困扰,几乎每个家长都经历过。
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常觉得是“不听话”“不懂事”,却很少蹲下来问问:“你心里到底藏着什么?”其实,情绪是孩子的语言,读懂它,比急着“纠正”更重要。那些总被理解的孩子,长大后更懂得管理情绪,也更能共情他人——这,就是高情商的起点。
1、“我表达不出来,只能发脾气喊‘救命’”:语言未达时,情绪是唯一的出口
两岁的朵朵在公园玩滑梯,被一个大孩子推了一把。她愣了两秒,突然尖叫着扑进妈妈怀里,边哭边用手打妈妈。妈妈一开始有点懵:“被推的是你,打我干嘛?”直到蹲下来和朵朵平视,轻声问:“是不是刚才被哥哥吓到了?心里很难受对不对?”朵朵的哭声才慢慢变小,搂着妈妈的脖子抽泣:“怕……怕。”
心理学中的“情绪粒度”理论提到:3岁前的孩子,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布洛卡区)尚未发育成熟,他们能感受到“不开心”“害怕”“生气”,却很难用准确的词描述。
就像成年人被突然惊吓时可能“说不出话”,孩子只能用尖叫、打滚、扔东西这些“激烈行为”来传递信号——“我需要帮助”“我很不安”。
孩子的脾气,往往藏着他们说不出口的需求。当我们急着说“不许哭”“别闹了”,就像关掉了他们求救的信号灯;而蹲下来问一句“你是不是想……”,反而能帮他们找到情绪的“出口”——这,是情商培养的第一步。
2、“我的感受很重要,希望你能看见”:被理解的孩子,才学会理解别人
六岁的乐乐在幼儿园画了一幅画:蓝色的太阳、紫色的草地。老师举着画问:“太阳怎么是蓝色的呀?”其他小朋友哄笑:“乐乐画错了!”乐乐的脸瞬间涨红,把画揉成一团。
妈妈来接他时,他撅着嘴不说话。妈妈没有评价画的好坏,而是指着揉皱的纸说:“你画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蓝色太阳像不像大海里的光?紫色草地是不是像晚上的花田?”乐乐的眼睛亮了,拉着妈妈说:“对!我想让太阳和草地一起玩!”
发展心理学中的“情绪共鸣”理论指出:孩子对情绪的认知,最初来自重要他人的反馈。
当他们发脾气时,如果得到的是“你这样不对”的否定,就会压抑情绪;如果得到的是“我懂你的感受”的接纳,就会学会“我的情绪值得被重视,别人的情绪也值得被看见”——这是共情能力的基石。
被理解的孩子,不会把情绪当武器,而是当朋友——他们知道,情绪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如何温柔地对待它。这种能力,会让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更温暖。
3、“我学会了处理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引导比制止更重要
七岁的浩浩学骑自行车,摔了三次后把车一推,大喊:“我再也不学了!”爸爸没有急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而是蹲下来摸摸他的膝盖:“摔疼了吧?爸爸小时候学骑车也摔过,膝盖肿得像馒头。”
浩浩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你还学吗?”爸爸笑着说:“学了呀,因为我想和小伙伴一起骑车去河边钓鱼。”浩浩想了想,擦擦眼泪说:“那我也再试一次。”现在,他已经是班里的“骑行小能手”,还总安慰摔跤的同学:“疼就哭一会儿,哭完再骑,没关系的!”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决策)要到25岁才完全成熟,而杏仁核(负责情绪反应)在童年期非常活跃。这意味着,孩子发脾气时,往往被情绪“绑架”,无法理性思考。
这时候,家长的引导就像“情绪教练”:不是替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教他们“先安抚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的脾气,从来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成长的信号,是情感的密码,更是情商的种子。
当我们放下“纠正”的急躁,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引导代替控制,孩子就会在爱里学会: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尊重他人的感受,如何与情绪和平共处。
这样的孩子,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份温柔的力量——因为他们知道,情绪不是敌人,而是生命赠予的礼物。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