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龙村的清晨,“一老一小”幸福院里飘出饭菜香,老人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看电影;改造后的下尾村,清一色黑白相间的房屋,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何破题?或许能从南昌高新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探索中找到一些答案。
![]()
自2022年以来,南昌高新区以实施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为主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持续深化“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迭代升级,让乡村振兴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
高位谋划布局 构建全域振兴新格局

“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得靠体系化推进。”南昌高新区社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区域实际,高新区以赣江尾闾(环鄱阳湖)、昌景黄铁路、鲤鱼洲大道三大轴线为骨架,将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点位串联成线,逐步拓展全域覆盖,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振兴格局。
三年间累计投入2.76亿元,不仅完成3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改造,更聚焦民生短板精准发力。下尾万家自然村便是其中的典型——借助南昌港万家码头和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机遇,充分挖掘土地资源优势和后勤保障潜力,构建起了“一尾鱼、一辆车、一畦菜、一棵树”四大创收板块:以水产养殖夯实产业根基,配套服务延伸价值链,农业种植培育特色产品,休闲采摘拓展体验经济,形成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如今,高新区已实施18.5公里农村道路升级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农村道路“白改黑”覆盖率持续提升,9.7公里临水护栏筑牢安全防线,“四好农村路”已成为连接城乡的“幸福通道”。
系统整治提升 夯实民生发展基础
“拆了乱搭的棚子,清了堆了多年的垃圾,村里还评‘文明清洁家庭’,谁都想把家收拾得亮堂!”山湖村村民胡大姐指着家里的“文明清洁家庭”红牌,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中,高新区始终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通过“区统筹、镇负责、村落实、户参与”机制,全区累计完成“三拆”5.6万平方米、“三清”1.7万吨,改建文化广场26个,安装路灯847盏。山湖村创新推出“文明清洁家庭”“十佳婆媳”等评选,不仅让文明从标语变成日常,还带动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让“村里事”变成“自家事”。
![]()
据了解,今年5月,山湖村和新龙村一同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新风正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民生短板也在加速补齐。针对农村“问题厕所”,高新区制定专项摸排方案,将“改厕工程”列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对新建房屋同步规范改厕流程,从源头避免“问题厕所”。“以前自己做的化粪池不达标还有异味,现在政府改造后干净整洁,肥水还可以资源化利用。”麻丘镇村民张师傅说,这样的变化让日子更有奔头。
![]()

因地制宜发展,筑牢乡村民生基础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南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坚持“一村一特色”,让每个村庄在振兴中绽放独特光彩。
鲤鱼洲管理处的395亩橘子采摘园,是远近闻名的“生态银行”。这里种植着特早橘、南丰蜜桔、脐橙等多个品种,每年9月底至12月底,游客接踵而至,不仅带火了采摘经济,更让村民的土蜂蜜、菜籽油等特产有了销路。“副业变主业。通过扩展‘五星农产品’销售街,推广干豆角、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了以采摘体验为主题的五星欢橘甜园,带动餐饮业和周边农副产品销售,果农平均收入增加3.3万元。”蔬菜场党支部书记李慎龙说。
![]()
![]()
新龙村则将目光投向“一老一小”。得知村里颐养之家设施老旧,村支书熊新华多次往返镇里争取支持,最终将闲置的新龙小学改造成“一老一小”幸福院:老人就餐区重新装修,添置了空调和消毒柜;孩子们有了课后托管室,图书角、益智玩具一应俱全。这座位于原新龙小学的幸福院,占地约17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90平方米,正在为周边300余名老幼群体提供助餐助娱等服务。
如今,高新区4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1.95亿元,14个村收入超500万元,所有村均突破30万元。从产业增收到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示范带正书写着更多“各美其美”的高新故事。

供稿: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孔智
审核:刘心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