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鄄城县箕山镇张河口村,连片的大豆如绿色海洋般起伏,沉甸甸的豆荚饱满浑圆,藏在绿叶间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你看这豆荚,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剥开外壳,饱满的豆粒泛着油光,这品相在市场上准能卖个好价钱。”田埂上,种植户张占全拨开豆叶,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喜上眉梢:“我今年种了300多亩毛豆,预计亩产毛豆荚可达900公斤,按市场价计算,一亩地纯收入3000元左右。”
田间地头,科技赋能的印记随处可见。黑色的滴灌管道如脉络般在田垄间整齐延展,与喷灌设施相互配合,清水顺着管道精准浸润每一棵大豆;无人机替代人工穿梭作业,不仅让喷药效率提升数倍,更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以前雇人喷药,300亩地得忙上四五天,现在用无人机一天就能搞定。”张占全感慨万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村干部张增超接过话茬,“我们村700多亩土地都流转给了种植大户,村民不仅能拿到每亩1000元的流转租金,还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他指着田边忙碌的村民说:“像这样的采摘工,每天能挣80元。”
现在,箕山镇5000多亩特色经济作物铺展田间,毛豆饱满、辣椒红艳、秋葵鲜嫩,10余种作物绘就了多彩的丰收图景。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下,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得薪金,红火的产业既鼓了群众腰包,又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在田垄间持续涌动。
“我们镇近几年深挖土地资源潜力,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激活资源潜能,规模化发展玉米、大蒜、土豆等作物。”箕山镇副书记刘国栋介绍,通过组建合作社、引进技术,既丰富了群众“菜篮子”,更让土地成了“聚宝盆”。如今,流转土地的农户获租金,务工村民得薪金,特色种植带动增收,真正让土地活起来、产业兴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菏泽日报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苏文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