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陈梦茜 林乐希
高温天,没有什么比泡在水里更快乐的了,蛙泳、仰泳、自由泳,甚至“狗刨式”,都能让人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游泳虽快乐,耳朵却可能悄悄“中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付勇介绍,暑假以来,因为游泳耳朵进水导致中耳炎、外耳道炎的患者确实有明显增多。
游泳真的会导致中耳炎?
7岁小姑娘中招了
“妈妈,我耳朵好疼。”深夜,7岁的朵朵(化名)突然被耳朵疼醒,哭闹不止。妈妈想看看孩子耳朵情况,可一碰耳朵,孩子就喊疼,吓得他们赶紧带着孩子到了浙大儿院。
到医院就诊查体后发现,朵朵的双耳道有大量耵聍,也就是俗称的耳屎。接诊医生清理耵聍后发现鼓膜及外耳道充血,诊断为中耳炎、外耳道炎。询问病史后得知,原来今年暑假朵朵刚报了游泳班。其实朵朵之前就跟妈妈说过,游泳时耳朵老是进水。但妈妈觉得“水进去后自己会干的”,所以每次游完泳都没有特别注意清洁耳朵,这才导致了发炎。
之后朵朵进行了药物治疗,一周后痊愈。
孩子游泳更容易得中耳炎?
还真是!儿童咽鼓管还没有发育完全
人的耳朵与鼻腔、口腔是相通的,连接的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一端开口于鼻腔后方鼻咽部的侧面,另一开口位于中耳腔。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地方有个类似阀门一样的结构。平时,这个阀门是闭合的。当吞咽、打哈欠时,这个阀门会打开,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
专家表示,相比于成人,儿童的咽鼓管还没有发育完全,相对更短、更宽、更直,与咽部连接的角度更平坦,几乎呈水平位置。若是以下情况,“中招”概率更大:比如,在不洁的水中游泳,细菌可通过两个途径进入中耳,一是经外耳道穿过鼓膜(若存在穿孔),二是更常见的经鼻咽部逆行感染。当含有病原体的不洁水呛入鼻腔后,这些致病微生物就会沿着呈水平位的儿童咽鼓管轻松上行至中耳腔。第二种情况,是在不洁的水中跳水或者潜水,水压突然变化会迫使咽鼓管“阀门”异常开放。特别是儿童的阀门肌肉发育不成熟,闭合不严,使得带菌的鼻咽部分泌物更易被吸入中耳。另外,如果耳朵有耵聍,外耳道堆积的耵聍遇水膨胀后,不仅会滋生细菌引发外耳道炎,还会形成封闭环境。此时若用力擤鼻,鼻咽部压力骤增,可能将感染性分泌物通过咽鼓管“喷射”到中耳腔。
得了中耳炎,以后就不能游泳了?
做好2点,可以继续游泳!
对于以后还能不能游泳,朵朵和家人特意咨询了医生。
付勇表示,中耳炎痊愈后可以继续游泳,但需特别注意防护:游泳时可佩戴专业耳塞,若耵聍较多则应提前清理(可前往专业机构);若耳道不慎进水,应及时侧头倒出,并用干纸巾揉成条状放在耳道口吸干水分。
中耳炎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付勇表示,中耳炎属于儿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显示,80%的孩子在3岁前曾有过中耳炎病史。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中耳炎都不算是急症,家长没必要过分紧张。大部分中耳炎患者及时就医,由医生检查外耳道及鼓膜的情况,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小部分较严重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鼓膜小穿孔,穿孔大多能在感染控制后一段时间内自行愈合,只有很少一部分感染控制不佳的可能变成慢性中耳炎,甚至影响患儿听力。
付勇介绍,其实除了游泳外,儿童中耳炎大部分是由感冒引起。“特别是春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由于儿童的抵抗力弱,上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发生逆行感染,咽部、鼻部炎症向咽鼓管蔓延,鼻咽部的细菌或者病毒就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感染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
此外,孩子有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洗头洗澡时耳朵进水,婴儿躺着吃奶导致乳汁进入中耳等情况,也会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医生提醒,当孩子出现耳朵疼、耳鸣、听力减退、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时,家长要提高注意,警惕中耳炎的发生,及时就医,谨防部分严重急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
(来源: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