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天石
图书推荐
![]()
书名:《上海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
作者:邢建榕
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
邢建榕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市档案局原副局长、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级档案专家、研究馆员。个人著作有《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黄浦的夕潮》等。
在民国史研究中,上海有其独特的地位,城市内涵丰富,中西文化交融,近代中国的许多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都在这里留下印记。多年来,海内外研究者对上海的兴趣始终不减,相关成果占了民国史研究的很大比重,蔚然成为显学。邢建榕的《上海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一书,内容聚焦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史研究。其着重点在于叙述民国银行家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与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过去的研究者很少涉足;长期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渴望了解,一般读者对此也饶有兴趣。
![]()
位于香港路的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据我所知,研究金融史的学者并不少,仅复旦大学一校,就有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近年来成果累累。但是,金融史著作要和大量数字、数据打交道,读起来较为艰深、枯燥,普通读者较难接受。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学术性、原创性和可读性相结合,选题新颖,内容独特,落笔时始终注意面向广大读者,从而形成了短、信、新、趣四个重要特色。
作者曾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开设过"海上金融"专栏,时近两年。他的这本书保留了"晚报体"的风格和优点,每篇仅二三千字,读者一口气就可以读完。
作者在上海市档案馆工作多年,近水楼台先得月,所写内容多来自档案资料,因而所述均有根有据、扎实可信,与道听途说、猎奇觅异、无可查考的掌故、笔记一类书籍迥异。
写书、读书,最忌重复旧知旧闻,让读者啖冷饭、吃腐肉、喝酸汤。本书选题新颖,故事新颖,多取材自私人日记或书信,因此,大多为人所未知未闻,或鲜知鲜闻、难知难闻。
著作立说,当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是,如能在叙事、说理的同时,注意趣味性,使读者读来津津有味,自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可说既风云四起、波澜翻覆,又娓娓道来、收放自如,不少篇写得相当生动有趣。
![]()
本书内容可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标志着上海银行家崛起的小万柳堂事件,写1916年抗拒"停兑令"风潮,写国民党统治崩溃时期的"轧金子"与黄金风潮案,写银行家集体逃亡香港,可以看作是随笔式的近代中国金融史,金融之于政治的长长投影一览无遗。下篇写金岳霖、梅兰芳、宋春舫、林同济等文化人,写国际饭店、中国银行、大陆商场等沪上著名建筑,写金融业、银行家与城市社会的密切关系,折射出金融业和银行家对上海城市文化生态和风貌的重要影响。
![]()
民国银行家合影。前排宋汉章(左一)、张嘉璈(左二)、钱新之(右一);后排陈光甫(右)、李铭(中)
尤其令人兴味盎然的是,一些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金融世相,如南京路除夕夜的萧条,鲁迅笔下弄堂的叫卖声,汇丰银行与清末贪官的存款,一发不可收拾的信交风潮等,也都被建榕纳入本书的写作范围。茅盾的不朽小说《子夜》所描绘的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象,如大上海租界、南京路、洋房和巡捕、红头阿三,银行、证券交易所、大饭店、跑马厅以及回力球馆,汽车、口红、高跟鞋等等,也都可以在作者的笔下得到印证。文学源于生活,可以有虚构和想象;历史则忠实还原生活本相,无一语无来历。文学与历史交互并读,定然别有滋味。
建榕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主编过《陈光甫日记》《上海银行家书信集》等档案史料,写过不少得到学界称誉的论文。前不久,他来电告诉我,他已将有关民国上海银行家的文章结集,希望我写几句话,听闻非常高兴,因写此序以为祝贺,并向读者推荐。
(本文为《上海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序言)
活动预告
![]()
![]()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