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南京照相馆》热度之影响,不少军迷朋友们讨论,如果换成八路军守上海、守南京,会打出什么效果。
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设想,有一定意义,但价值不大。毕竟八路军直到1945年也没有形成大兵团作战能力,和装备精良的日军硬拼不能只靠智慧和勇气,必要的物质条件一定要有。
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维度,间接地比较解放军巅峰状态时和日军巅峰状态时的战斗力,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者,杜聿明。
杜聿明1939年12月指挥第五军打的昆仑关战役,与后来他指挥的东北作战以及淮海战役,有诸多相似之处,兹可作为对比解放军与日军战斗力之时空参照物。
一、昆仑关战役的特点
此战发生于1939年夏秋,日军计划从广西方向切断国际交通线,遂调集2个半师团由广西钦州登陆,攻占南宁等城市,进占昆仑关,进一步向桂林方向进攻,对华南交通线进行锁闭。
![]()
首先说这个战略高明不高明呢?并不高明。
日军1939年夏秋在中国的兵力约34个师团,分散在几个战略方向,东北的关东军约30万人,华北派遣军约25万人(主要对付八路军和晋绥军),华中派遣军约28万人(控制自武汉至上海长江沿线以及苏浙等地),华南地区约12万人。加上台岛和蒙绥等地,以及海军等,共约101万人。
看似每个战略方向都有精锐兵力,实际上每个方向的兵力都不是很充足。
有人认为,日军虽少,但集中兵力强攻任何一个战略方向,中国军队都抵挡不住。以当时中日国力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而言,这是客观事实。华北方向日军一旦集中主力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只能暂避锋芒,晋察冀军区的冀中分区就是被日军大扫荡摧毁(当然也不是完全消灭,而是主力撤走,后来冀中军区又建立起来)。
但日军的总兵力有限,以二三十万人的规模,要完全控制任何一个大战略区都不可能,他们需要依靠大量伪军实行精细化管治,再以日军主力作为威慑。我军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在日军力所不及的时间、空间中发展壮大,双方维持着动态均势。日军虽精,却拿中共敌后根据地无可奈何。
从广大战略层面看,亦是如此。日军看似把几个重要的战略方向都封锁了,想以此困死中国,方向没错,但条件不足。核心短板就是兵力不足,以区区一百万兵力,怎能锁得住4.5亿人口的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侵占南宁、进攻桂林看起来挺有危险性,但并不足以致命。
如果有高明的指挥者,从战略层面设计好战争,实行广域空间的诱敌深入,把日军两个半师团的部队逐次诱入西南山区,会不会制造出让日军兵力步步分散、利于分路歼击之的效果呢?
从物质条件看,国军兵力充足,抗战期间在不断扩编,1937年2月国军只有182个步兵师,1939年10月昆仑关战役之前已扩充至261个师约400多万人。且有一批精锐的德械、美械师,具备实施大兵团作战的基础。
如果国军有意识地采取这种战法,八年时间不断在与日军大兵团作战中积累经验,穿插分割、迂回包抄、围点打援等战法,势必也会不同程度探索出来,那时挟四、五百万能战之兵,解放军大概率不能在3年内迅速取得胜利。
只是日军也缺乏这方面的刺激,国军也没有强大的高层战略指挥能力,以及一线兵力调度能力,昆仑关战役,打成了单纯的攻点与守点之战,激烈程度和战术组织能力是一流的,但在战略战术上似乎价值不大。
![]()
二、日军与解放军战术的差别
昆仑关之战,日军兵力为第五师团之21旅团,兵力约1.2万人。后续投入援兵,前后投入兵力约2.5万人。
中国军队为国民党军第五军,总兵力约4.5万人。
战斗序列及各部长官如下:
军长杜聿明,副军长郑洞国,参谋长黄翔,参谋处长罗又伦。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副师长彭璧生,参谋长张止戈。
第598团团长高吉人,第599团团长柳树人,第600团团长邵一之,补充团团长郭琦。
新22师师长邱清泉、副师长廖耀湘,参谋长柴钊。
第64团团长熊笑三,第65团团长邓军林,第66团团长刘俊生,补充团团长刘建章。
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兼),副师长邓经儒,参谋长舒适存。
第1团团长吴啸亚,第2团团长汪波,第3团团长郑庭笈,补充团团长王文第。
另有军部直属的野战补充第1、2、3团、骑兵团、装甲兵团、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兵团特务营、野战医院等部。
杜聿明、郑洞国、邱清泉、熊笑三、高吉人、郑庭笈等人后来在解放战争中,都是一线作战部队的长官,靠的就是抗日战功一步步提升起来。后来在淮海战场大部分都与华野交过手。郑洞国、郑庭笈在东北。
第五军自北向南进攻昆仑关,意在击退日军主力,使其不敢再向北进犯桂林。白崇禧在桂林行营担任战区指挥。
战斗过程比较简单,全部围绕昆仑关及其外围制高点展开。是比较少见的中国军队进攻、日军防守的战役。
当时的第五军是国民党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攻坚能力比较强,所以一上来就直接对昆仑关展开强攻,打了两次,收复关口,但又被日军反击夺回。
杜聿明经过详细侦察,发现关键点在于,国军进攻战术过于单一,只攻打关口本身,而忽略了昆仑关外四周的高山据点,日军占据这些地方利于其发扬火力、压制反攻。杜聿明遂改变战法,改以要塞式攻击法,即把兵力分开,对昆仑关四周的高山据点同时展开进攻。
这种打法,九年后徐向前元帅指挥华北一兵团进攻太原城时,亦用此法,先扫荡四周工事再打太原城池。不过杜聿明这位一期老同学,不像杜一样简单地上来就打太原城吃了亏再变战法,而是一上来就找对了方法。
第五军在第二次收复昆仑关的进攻战斗中,击毙了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
当时荣誉第1师3团团长郑庭笈用望远镜观察日军九塘阵地,发现日军集合军官讲话,郑庭笈并不知道都是些什么人,靠着直觉命令迫击炮连、重机枪连集中轰击,日军遂作鸟兽散。后来根据缴获的日军日记得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炮火击中重伤。
![]()
这个鬼子少将一时未死,后来抬到路旁一处茅屋内进行抢救,再次被炮火击中,当场死亡。真是活该!
从这段记录来看,郑庭笈指挥击毙中村正雄,与陈正湘在黄土岭指挥击毙阿部规秀中将如出一辙。两人当时都是团长,可见战术素养是差不多的。
但后来同为军级指挥官,两人的表现却不尽相同。陈正湘是越打越有状态,郑庭笈则指挥的49军表现一般,在辽沈战役中被俘。
我们抛开政治上的因素不提,为什么国军没有形成灵活多变的战斗作风呢?
这和日军的战术特点有一定关系。
日军进攻某地,多有章法,打城则只打城,消灭有生力量则消灭有生力量,战略指导绝不会混淆。
所以国军不需要在判断日军意图上太费脑筋,战斗一开打,就大概可以根据双方力量之对比来判断最后谁能胜。
像昆仑关之战,第五军总兵力3倍于日军21旅团,我军之装备、火力也超过敌方,敌之意图即为死守昆仑关,那么只需要按军事规程操典,按常规套路去打即可。
不需要担心守城日军会不会突然杀出,也不用担心日军会不会派兵攻击我军之侧后,来个反包围。
总之,仗打的苦,但不怪。
长期和这样的对手过招,国军也相应养成了比较呆板的打法。
三、杜氏打法对粟裕无效
概言之,国军的特点如下:
1.进攻敌方坚守的阵地主要靠火力。不甚重视通过队形变换、主次搭配等方式,打乱敌之部署。虽是正大光明之法,但未免有失呆板。尤其是遇上华野擅长的阻援战法,基本上没脾气,只会对阻击之敌进行硬攻,攻不动就攻不动,不太会迂回。
淮海战役潘塘遭遇战,是为数不多的战役迂回,居然和粟裕想到一块去,是国军少见的高光时刻,只是不多。因此华野阻援百试百灵,往往能以小部队吸住国军的大股主力,为主力围歼其他国军提供保障。
2.部队士气比较依赖火力。
这是国军的通病,当然这也是世界上一切军队的惯性。志愿军在朝鲜有了苏制大炮后,也不愿用从国军缴获来的旧炮和小炮,作战时优先用数量少威力大的苏式155毫米榴弹炮,以至于彭总亲自批示不要浪费弹药,好炮用在刀刃上。
3.对包围战术运用的不甚彻底。
昆仑关之战进行中,日军曾有一部兵力进援,有1000多兵力进行关内。
第五军虽然形成战术上的包围,但包围的并不严密,有空子。
白崇禧与杜聿明相互启发,点出这一缺点,此后才堵住缺口。
![]()
国军也不会拓展围歼战的延伸效果,只重视对包围的战役要点的攻击,以包围破击为标志,即达成胜利目标,而忽视对撤走敌军的追击。昆仑关之战虽毙敌4000多人,日军旅团长和两个联队长都阵亡,但其残余部队居然撤走,第五军没有趁势打铁堵住全部吃掉,是为一大遗憾。后来四平之战没有追上101——而且是在掌握王继芳提供情报的前提下。
淮海战役国军各兵团的打法,与日军的打法基本一致,即,要撤就撤要打就打,战役目的绝不会改变,而不善于在运动中对华野进行反击,打不出沙土集那样的战斗。实际上当黄百韬兵团向徐州回撤途中,华野各纵队是分批次到达的,黄百韬兵团完全有能力咬住一个纵队进行反包围,再由徐州剿总派出有力部队增援,这样即可达到主客易形之目的。
当然,这只是笔者站在上帝视角的推想,供大家探讨。
那么我们以杜聿明作为参照,最后作个结论。
巅峰时期日军的军事思想、战略设计、战役打法,其优点是目的性很强、协调性很强、部队士气很旺盛、打仗不要命、执行力很强。二战中能把美国海军打成那样,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再复制。
其缺陷也是体系性的,很明显。即死板、固执、短视且又傲慢自大,迷之自信。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政治口号,到妄图以100万人锁死中国,再到动辄以十几万二十几万人执行战略级的任务。具体到战役设计上,鲜见多么高妙的奇谋妙计,完全靠蛮力取胜。
而当战事胶着时,又不像李奇微、范佛里特一样拿出针锋相对的计划,一旦遇上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视军事操典与军事理论如无物把大炮当平射炮使用的中共军队,很容易束手束脚处处受制。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常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